4月,中国乘用车市场“变天”了。
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突破了50%,正式在零售端超越了传统燃油车。
这个速度超出了所有人预期和最乐观估计。两年前,德勤曾在报告中指出,2022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实现25.6%的渗透率,提前3年完成既定目标,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有望进一步稳步提升,到2025年超过40%。
重现手机业兴衰
在批发端,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则首次突破了55%(纯电30%+插混/增程25%),较2024年同期提升11%。
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渗透意味着传统燃油车的加速萎缩。以上汽集团(600104)为例,2024年累计批发销量同比下滑20%,其中上汽通用同比下滑了56.5%。
传统燃油车的加速萎缩,影响的不仅是销量和利润,品牌端的坍塌甚至更“可怕”。即使宝马、奔驰和奥迪这样的传统豪华车品牌也遭遇了巨大的市场挑战。2024年,奔驰在华销售同比下滑了7%,奥迪同比下滑10.9%。
毫无疑问,汽车业正在重现当年手机行业的兴衰替代故事。苹果(APPL)和众多新兴智能手机品牌赢得了市场,而诺基亚、西门子这样的旧时代豪华手机品牌都消失在了市场中。
与当年的手机市场相比,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之激烈,迭代速度之快都更胜一筹。稍有闪失,一个汽车品牌可能就失去了竞争的资格。4年前,上汽曾以“灵魂”自主为由拒绝与华为的合作。对于一个超大型汽车公司来说,灵魂自主是正确的产品战略,但是加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已经不允许上汽等待“自主”研发。2025年2月,上汽集团与华为在上海签署了深度合作协议,并在4月份发布了全新合作品牌尚界,搭上了华为的末班车。
技术叠加规模比拼
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是有史以来竞争最残酷的一个时期。一方面是不断叠加的残酷的价格战,另一方面则是不计成本的智能驾驶技术下放。
2025年作为“智驾平权元年”,不仅L2级辅助驾驶成为新车标配,L3级自动驾驶在高速和城市道路落地。比亚迪(002594)“天神之眼”、华为ADS 4.0等高价智驾功能已经配置至20万元以下车型,而小鹏汽车(09868)更是将高阶智驾下放到了15万元级别的车型上。
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加速竞争淘汰期,简单的战略正确或者好的产品技术已经不足以让车企活下去。除了比亚迪这样的市场领先者之外,其他品牌,甚至华为系列品牌都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先活下去,然后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以零跑汽车(09863)为例,这家公司堪称汽车领域的“小米手机”。凭借超低的价格,零跑在中低端价位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据最新的数据,零跑汽车4月份交付41039辆,同比增长173%。不仅是4月份造车新势力中唯一交付量超4万的品牌,更是连续两个月位居新势力销量榜首。
与零跑类似,小鹏、蔚来(09866)和理想汽车(02015)都通过更低价位的车型来提高销量规模。对于技术上拥有领先优势的造车新势力来说,技术只有叠加了规模才有意义,否则就是无根之萍。
对传统燃油车品牌来说,规模足够大,但由于缺少了智驾辅助能力,已然很难吸引终端消费者。即使将价格一降再降,却还是很难扭转颓势。
作为新能源市场的绝对霸主,比亚迪目前是整个市场最大的变量,无论是智驾平权,还是价格进一步下探,都少不了比亚迪的推动。2月份,比亚迪正式推出“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将其下放至10万元级别车型,20万元以上车型提供高阶智驾选配,30万元以上标配高阶智驾。不仅如此,比亚迪同时各个车系都进行了不小幅度的降价。
比亚迪在智驾和价格上的突然发力,给新旧造车势力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仅挤压了各自的舒适区,也将市场竞争的速度和强度都提高到了惨烈的程度。
对身处其中的汽车品牌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份,也是一个最差的年份。活下来就是伟大公司的起点,失败了可能就此错过了一个时代。
2025年,将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淘汰赛,也是伟大汽车公司的诞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