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陆续公布财报。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负债率这一凸显财务健康度的关键指标,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汽车作为全球制造业的标杆产业,具备重资产、长周期的典型特征,前期投入大、收获回报慢导致了汽车行业的高负债特征。在高昂的负债数字背后,车企的真实负债压力到底如何?谁拥有穿越周期的财务实力?
一、负债率涨跌起伏背后
从最新财报来看,负债率高是国内外主流车企的普遍现象。从通用汽车、大众、奔驰、丰田等全球巨头,到比亚迪、吉利、上汽、长安等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大多在60%-80%区间。

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海外头部车企负债率普遍上涨,像福特负债率连续两年在84%以上。国内车企负债率却呈现加速下降的态势。以比亚迪为例,近半年负债率下降近七个百分点,已降至70.7%,按照此趋势今年内负债率很可能下降至“6”字头。
由此可见,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企业,能通过业绩增长不断充实资本实力,推动负债率下降,实现良性发展。
二、有息负债才是“真刺客”
汽车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律——规模越大,负债越高。以2024年财报为例,大众总负债3.4万亿元,丰田总负债2.7万亿元,两大巨头总负债就超6万亿元。

中国车企则展现出不同特质--用更少的负债驱动更大的销量增长。比亚迪2024年全球销量427万辆,总负债5847亿。对比之下,通用汽车2024年全球销量401万辆,总负债超1.5万亿,几乎是比亚迪的三倍。
此外,总负债包含有息负债与无息负债,前者是指需要支付利息的债务。历史经验表明,有息负债是真正的“刺客”,若企业还本付息压力过大,很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举个例子,通用汽车于2009年申请破产保护,正是因为无法通过金融借贷维持运营,导致债务违约。
从财报可见,海外头部车企有息负债以数千亿起步,丰田有息负债约1.87万亿元,大众约1万亿元。国内车企显然谨慎得多,有息负债最高的上汽集团与吉利控股也不过是945亿和860亿,比亚迪更是低至286亿元,有息负债在总负债占比仅5%,在国内外主流车企中处于最低水平之一。
更审慎的财务纪律,意味着即便面临不利的市场局面,中国车企也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三、与供应链共生发展
更少的有息负债,意味着中国车企通过无息负债就能实现良好运营,而应付账款(未到期支付的供应商欠款)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上总有人带节奏,应付账款越多的企业,越是压榨供应商,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真相是企业规模越大,营业收入越高,对外采购与合作的体量也越大,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更明显。
因此,衡量一家企业应付账款是否合理,取决于两个因素:1、应付账款相对于营收的比例高不高;2、付款速度快不快。
从数据来看,比亚迪的应付账款占营收的31%,长城为39%,长安为49%。此外,比亚迪平均127天结清账款,长城为163天,上汽为164天,长安为205天。
合作体量高、付款周期短,供应商更希望与这样的头部车企合作,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也能推动车企实现跨越式发展。
结论:汽车工业,这座由钢铁与创新铸就的巨塔,一直以来建立在庞大的债务基石上。尤其是为应对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海外传统巨头不断扩张其资产负债表,但巨额投入并没有换来竞争力显著提升。相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愈发迅猛的同时,财务表现也更加稳健,这也是中国车企征战全球、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奋勇争先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