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以下简称“推进会”),明确提出车企需“明确系统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履行生产一致性、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等一系列规范要求。
五天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进一步呼吁行业自律。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三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以年均超30%的增速狂飙突进。数据显示,2024年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已达57.3%,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甚至将其作为全系标配。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混淆了L2级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
在笔者看来,监管层的重拳出击直指行业三大病灶——功能边界模糊、营销过度包装、用户教育缺位。
在功能边界划定方面,工信部要求车企“明确系统边界,包括道路类型、道路基础设施、天气条件、对其他道路使用者行为的响应能力等”。这意味着,一度被车企视为卖点的“城市NOA”“端到端智驾”等功能,将回归设计运行域(ODD)的技术理性。
“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词汇长期充斥车企宣传,模糊了L2与L4的本质差异,部分过度营销策略实则是将商业利益凌驾于安全责任之上。此次监管明确要求产品设计与系统实际能力应相匹配,禁用“高阶智驾”“代客泊车”等误导性术语,旨在引导消费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降低驾驶员滥用风险。
自动驾驶面对的更深层挑战在于技术伦理与商业道德的平衡。部分头部企业为抢占市场,将未充分验证的功能通过OTA(空中升级)快速推向用户,甚至以“千人测试团”名义让消费者充当免费测试员。上述推进会就此划出红线——要对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及OTA升级活动开展充分的测试验证,涉及自动驾驶的OTA升级须经审批,倒逼企业从“速度优先”转向“安全至上”。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推进会推出各项规范要求,车企需投入重金构建覆盖雨雪雾等极端天气的虚实结合测试体系,并提交包含数十项技术参数的深度验证方案,一定程度抬高了合规成本。某新势力品牌市场总监给笔者算了一笔账:重新设计用户手册、培训全国销售团队、在车机系统增加三级安全提示,直接成本可能高达几千万元。但即便如此,业界普遍认为,比起金钱,修复被“自动驾驶神话”透支的市场信任代价更大。
笔者认为,自动驾驶不仅是一场单纯的技术竞赛,还是对企业产业责任、社会责任的重大考验。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在更为严苛监管框架下生成新的价值逻辑——当企业将资源投向极端场景测试验证体系的建设,当用户手册的风险提示从“免责条款”转为“安全指南”,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终将证明,敬畏才是智能时代最珍贵的创新基因,安全是改变出行方式丝毫不可动摇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