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兴玩具(002575.SZ)股价在10月21日开盘即“一字跌停”,市值停留在39.15亿元,而导火索正是前一晚公司突然宣布终止筹划长达近8个月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杭州天宽科技有限公司不低于51%的股权。交易各方未能就价格与方案等核心条款达成一致,一场被市场寄予厚望的“蛇吞象”式跨界并购,最终无果而终。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商业谈判破裂。回看今年2月底,当群兴玩具首次披露收购计划时,资本市场反应极为热烈:公告后连续三个交易日“一字涨停”,股价一度冲高。彼时,天宽科技作为一家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AI算力企业,2024年营收达5.79亿元,净利润超4000万元,整体估值不超过8亿元,业务涵盖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数字化转型服务及数智安全产品,正是当前最炙手可热的赛道之一。董事长张金成更将其定义为“战略先手棋”,称有望借此跻身国内智算第一梯队。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群兴玩具自身财务状况令人担忧: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其流动资产仅1.63亿元,其中货币资金约2186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5724万元。要完成对价约4亿元的现金收购,几乎是以击石。即便公司逐月发布进展公告,强调尽职调查有序推进,甚至董事长亲自带队赴天宽科技交流学习,也难掩资金缺口巨大的事实。
我始终认为,资本市场可以接受失败的重组,但难以容忍“讲故事”式的资本运作。群兴玩具过去十年已发起五次重大跨界尝试——从手游、核电、新能源电池到消费电子,无一成功。如今主业早已脱离玩具制造,转向酒类销售、物业租赁和初起步的智算业务。2025年上半年,其智算收入仅为1811万元,占总营收10.32%,且该板块净亏损达1860万元,明显处于投入期。在此背景下仍强行推进大额并购,更像是迎合热点而非基于产业逻辑的战略布局。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公告刺激—股价上涨—牛散进场—最终落空”的模式已在群兴玩具身上反复上演。此次半年报显示,屠文斌、施玉庆等知名牛散新进成为前十大股东,显然也是冲着重组预期而来。一旦故事讲不下去,最先离场的往往是这些短期资金,留下的则是对公司长期发展路径依旧模糊的无奈。
说到底,转型不能靠并购幻想。真正的产业升级需要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和持续投入,而不是一次次用“拟收购”来点燃市场情绪。群兴玩具若真想摆脱“重组专业户”的标签,或许该先踏实把现有的算力业务做实,走出“增收不增利”的困局,再谈下一步扩张。否则,下一个风口来了,可能也没人愿意再相信它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