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2 13:41:54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湖南
$兄弟科技(SZ002562)$对苯二酚是peek原材料,跌的原因就在这里。但对苯二酚同时也是其他很多化工医药产品的原材料,用途还很广泛,兄弟搞对苯二酚项目的时候还没有Peek用于机器人的这个概念,销路并不依赖peek,所以,问题不大。
发表于 2025-11-12 10:42:04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郭净净

  “大多数供应商都在积极规划中国和海外产能,以支持人形机器人的潜在量产,但尚无公司证实接获大额订单或已有明确的生产时间表。”市场流出的这份高盛调研报告结论,给火爆的机器人板块浇了一盆冷水。

  界面新闻记者从高盛处获得了这份发布于11月7日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调研报告,证实上述内容。

  11月7日、10日、11日,机器人概念指数(884126.WI)、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8841699.WI)连续阴跌三个交易日。Wind数据显示,最近三个交易日,机器人概念指数分别跌1.15%、0.32%、0.24%,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分别跌1.36%、1.23%、0.44%

  11月11日,110只人形机器人指数成分股中,74只收跌。其中,高盛此次调研的9家上市公司中,三花智控(002050.SZ)、拓普集团(601689.SH)、双环传动(002472.SZ)、均胜电子(600699.SH)、兆威机电(003021.SZ)、贝斯特(300580.SZ)跌幅显著,浙江荣泰(603119.SH)、双林股份(300100.SZ)、敏实集团(0425.HK)则翻红收市。

  11月11日,界面新闻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联系胜宏科技(300476.SZ)、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均胜电子、贝斯特、浙江荣泰、双林股份等数家备受市场关注的已披露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上市公司。

  所有公司均肯定机器人这一朝阳赛道的未来前景、并已规划产能;不过从实际订单落地情况来看,有公司称已有产品落地,也有公司正在给客户送样、与国内外客户接触,但多表示“没有大单”或“等待北美大客户需求”。

  “企业布局存在战略卡位与跟风炒作并存的风险。”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界面新闻记者指出,供应链企业转型具备基础,但核心的“机器人智能”瓶颈未突破,提前规划的产能必然会产生严重过剩,许多创业项目将来会面临激烈的行业淘汰洗牌。

  另有机器人专家对界面新闻记者指出,“上市公司还有借机器人概念提升股票估值的需求”。

  汽车供应链公司集体向机器人“转身”

  今年是机器人大年。特斯拉、宇树科技等终端机器人上市,供应商加快布局相关业务。高盛指出,供应商纷纷扩大产品矩阵,从单一零部件演进至集成模块,将产品类别从执行器扩展到传感器和结构件,每家企业都制定了大幅提升市场份额的目标。

  才辟谣“获特斯拉50亿元机器人大单”传言的三花智控,正在基于其“热管理”核心技术布局机器人业务。据高盛研报,三花智控在泰国购买了约20万平方米土地,专项用于仿人机器人执行器组装,目前公司已启动泰国基地产能用于人形机器人。

  拓普集团自2022年紧随特斯拉Optimus正式切入机器人赛道,与客户从直线执行器开始合作,陆续开展旋转执行器、灵巧手电机、机器人躯体结构件、传感器、足部减震器、电子柔性皮肤等,形成机器人业务的平台化产品布局。据高盛调研,拓普集团计划在泰国、墨西哥和美国建立人形机器人相关产线,泰国工厂设计年产能高达100万台,总投资额预计在70亿-80亿元。

  浙江荣泰2025年以来连续收购,4月收购上海狄兹精密机械51%股权7月收购广州金力智能传动技术15%股权,并在5月成立浙江荣泰智能机器人子公司。据公司透露,目前泰国公司的厂房正在全力推进建设中,泰国子公司有规划布局机器人新材料结构件和丝杠产品等相关业务。

  均胜电子于2025年初正式提出“汽车+机器人Tier1”战略定位,与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阿里云等国内外机器人头部公司及生态伙伴合作,产品已经送样或批量供货。公司今年4月成立宁波均胜具身智能机器人子公司,并在9月18日发布电子机器人AI头部总成产品。日前公司称,人形机器人行业还在发展早期阶段,其机器人相关零部件业务尚处于前期起步阶段,营业收入占比不到0.1%(上半年收入的0.1%约为3000万元)。

  双林股份已开发出人形机器人用上肢和下肢直线运动关节模组中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产品、灵巧手用微型滚珠丝杠并建立生产线、上肢与下肢直线作动关节模组总成等,已送样数家机器人企业,正为国内头部新势力车企定制开发。在产能方面,滚柱丝杠计划2025年内建成10万套/年产线,视情况完成100万套/年产能建设;滚珠丝杠计划到2026年2月可建成10万套/年产能,视情况推进4万套/年标准模块产能落地;线性关节模组一期规划12万套/年产能,预计2025年底达产。2026年,公司将考虑在海外(包括泰国)投资建厂的可能性。

  贝斯特子公司宇华精机已全面布局直线运动部件领域,产品涵盖高精度滚珠丝杠副、高精度直线导轨副、行星滚柱丝杠副、微型丝杠、直线执行器等,重点瞄准人形机器人产业等领域。公司称,人形机器人方面,目前仍是小批量取样需求。

  另外,高盛调研的公司中,兆威机电主要布局机器人灵巧手,已发布两代灵巧手产品,并在上游零部件环节拥有无刷空心杯电机等产品。

  双环传动子公司环动科技从事机器人关节高精密减速器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主要客户包括钱江机器人、新松机器人等。

  敏实集团已完成年产能1万套的头部与面部总成生产线建设,预计2026年一季度实现量产,公司预计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将达50亿元。

  “这些汽车行业相关的公司似乎都希望扩展到机器人零部件领域,以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并借助既有的生产协同效应来更好地利用现有产能。”按照高盛统计,目前的产能规划折算对应每年机器人产量约10万到100万台,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138万台。

  高盛称,大多数公司打算在接获实际订单后逐步扩大规模,因此当前规划未必意味着供应过剩风险迫近。“这凸显出供应链对行业增长前景的乐观看法。”

  不过,上述机器人专家对当前产业发展前景持谨慎态度,“当前市场终端机器人总出货量大概在两万套。终端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产量确实是在扩,但当前规模还有限。”该专家对界面新闻记者指出,当前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一篇火热,但终端的实际应用场景还比较“冷清”。“人形机器人不如机械臂等,实际落地端持续打不开局面,没有办法产生效益。”

  高盛称,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长期趋势持积极看法,但需要监控关键机器人产品的性能和具体的终端应用,以评估技术拐点是否即将到来。而拐点的到来要看两大关键点——定于2026年2/3月份发布的特斯拉第三代Optimus;中国/全球人形机器人公司在2025年底/2026年初公布的2026年预期订单/出货量目标。

  0大单但乐观?企业这么说

  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了贝斯特、均胜电子、拓普集团、三花智控、浙江荣泰、双林股份等7家高盛调研报告提及公司。

  “人形机器人业务方面,目前没有什么大订单,主要还是等待大客户订单。”拓普集团相关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称,公司一直在陪跑,积极与客户进行项目对接,相关产品迭代工作也在很顺利地推进,产能一直在准备阶段,大客户只要下单,就能上线,“当前暂时按100万台产能去建设,但实际产能有多少,还是要看客户订单以及确定下的量产时点。都在等,目前能做的,就是按照客户要的,去准备这么多产能。我们对这个领域还是很有信心的。”

  三花智控相关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未来机器人产业肯定是大的发展方向,是比较好的赛道。“目前整个(机器人)项目还在正常推进中,但公司有保密要求,不方便对外交流相关细节”。公司高管日前透露,今年已正式设立机器人事业部,海外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

  “目前人形机器人项目都是正常对接状态,泰国产能是明年一季度投产,订单大小,还是看客户后续下单情况。”浙江荣泰相关人士回复界面新闻记者称。公司高管日前透露,已与国内外众多头部机器人及相关公司开展业务合作,相关业务对接较为顺利,业务已初具规模;截止目前相关产品销售额相对较低,占比较小,对公司的年度净利润影响较小。

  均胜电子相关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指出,“从大趋势来看,机器人产业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当前机器人产业刚起步,从产业发展逻辑来说,不可能一上来就量很大。行业里面对这一点还是看得很清楚的。”公司已在商业化程度验证过的汽车行业内技术可以赋能到机器人领域;且公司是北美大客户车端供应商,有一定先发优势。目前,均胜电子机器人关键部件解决方案已基本搭建完毕,计划利用全球工厂丰富场景为机器人提供真实工业场景训练。

  “目前人形机器人业务还在顺利推进中,正在开拓国内外客户。从长期看,这块业务比较看好,但目前可能还是需要培育。”贝斯特相关人士也对界面新闻记者称,人形机器人终端市场还没有放量,公司相关业务还得看终端市场什么时候爆发。“现阶段,现有产能可以匹配人形机器人业务的要求。未来市场需求起来,公司还是得扩产能。”

  双林股份相关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客户已经发布机器人产品,但还没有量产。“目前公司只有一些样件订单,等客户量产了,我们才有可能量产。未来机器人产业肯定是大方向,只不过现在大家都在起步阶段。”

  另有人形机器人业务公司对界面新闻记者称,“公司具备生产人形机器人相关产能的能力。人形机器人业务是重点布局的业务方向之一,相关产品已有小批量出货,但公司产能比较饱和,主要精力还是放在AI相关业务。”

  “所谓的‘量产’多为小批量示范项目,而非市场驱动的真实需求。”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界面新闻记者指出,现在还是行业技术探索早期,大致处于实验室阶段,行业远未到达大规模发展的临界点。

  在他看来,当前突破主要集中在运动控制,但决定其价值的通用人工智能(环境感知、决策)仍是巨大瓶颈。高昂成本与有限功能使其投资回报率存疑,商业化闭环尚未形成。“市场情绪存在明显过热,将技术里程碑误读为商业成熟度。”张孝荣进一步对界面新闻记者称。

  “当前,在不赚钱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却大量投入布局机器人业务。除了实际业务外,上市公司还有借机器人概念提升股票估值的需求。”前述机器人专家对界面新闻称。

  东财图解·加点干货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