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路钢构(002541.SZ)最新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6亿元,同比下降24.29%。这一数据迅速引发市场关注——尽管营收微增至159.17亿元,同比增长0.19%,但利润端的明显下滑暴露了当前盈利压力。
从单季度来看,第三季度公司营收为53.67亿元,同比下滑3.50%;净利润2.08亿元,同比下降8.51%。虽然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0.78%,达到3.59亿元,显示出主业经营仍有一定韧性,但归母净利润的大幅回落说明整体盈利能力受到显著冲击。财报分析指出,期间费用的整体上升是拖累净利率的关键因素: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均同比增加,仅研发费用有所下降。费用增速跑赢收入增长,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
毛利率回升背后的结构性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出现上升,Q3更是实现环比与同比双升,反映出在成本控制或产品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这说明公司在运营效率上并未失速,甚至有改善迹象。与此同时,市盈率处于合理区间,市净率和市销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估值具备一定安全边际。
更值得玩味的是股东结构的变化。截至三季度末,鸿路钢构的股东户数较上半年明显减少,而户均持股市值显著提升。这种“股东瘦身、筹码集中”的趋势已持续多个季度,结合股价表现,大概率意味着主力资金正在逐步吸筹。这类变化往往预示着机构对中长期价值的认可,尤其是在当前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中特估”等政策热点不断强化的背景下。
我怎么看这家公司?
说实话,看到“增收不增利”我并不意外。这个行业过去几年一直处在地产周期下行与基建托底并行的夹缝中。鸿路钢构能稳住营收基本盘,本身就不容易。真正让我在意的是,它的主营业务其实没出大问题——扣非利润还在增长,毛利率也在回升,说明核心制造能力依然扎实。
但我必须提醒一点:净利润下滑24%不是小数目。即便主因是费用抬升而非收入崩塌,这也反映出公司在战略投入期的阶段性阵痛。尤其是研发费用下降,可能会影响未来技术迭代的能力,这点需要持续观察。
站在当下,我认为市场对鸿路钢构的定价或许有些过度悲观。估值低、概念多、筹码集中,再加上政策面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一旦费用管控见效、利润开始修复,股价弹性不会小。短期谨慎没问题,但中长期来看,它或许是那个“被错杀”的工业标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