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光伏与储能产业投融资论坛”在成都启幕。这场由每日经济新闻联合通威集团、永安期货打造的行业盛会,汇聚了蓝丰生化、协鑫锂电、永安期货、兴储世纪等企业的核心高管,他们围绕储能需求爆发、光伏产业周期、磷酸铁锂行业困境及钠电新赛道等热点展开深度对话。
当前,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1~9月装机量同比激增60%,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面临结构性矛盾;光伏产业则处于“反内卷”调整期,企业在周期波动中寻求破局。与此同时,钠离子电池凭借资源优势加速产业化,成为行业新增长点。
上述嘉宾给出了不少企业发展新思路,比如今年储能和磷酸铁锂的需求旺盛,但有些公司投资和扩产都会偏谨慎,要“有利润地持续进行”。光伏产业虽然在低谷,但也会出现大的投资机会。此外,钠电储能在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等方面有优势,也会占据一定的储能市场份额。
光伏与储能产业投融资论坛
协鑫锂电首席市场官邓松:储能市场电芯“一芯难求”,公司扩产仍偏谨慎
“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光伏与储能产业投融资论坛”期间,蓝丰生化董事、旭合科技CTO(首席技术官)路忠林,协鑫锂电首席市场官邓松、永安期货首席投资官吴晓峰、兴储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储世纪)钠电研究院院长苏恒围绕当前储能、光伏、锂电等热点进行了一场圆桌对话。
作为从农药领域跨界新能源的企业,蓝丰生化光伏业务主要涉及电池片和组件,主要产品为N型TOPCon电池及组件等。公司控股子公司旭合科技,现拥有2.5GW高效N型TOPCon电池片和1GW组件产能。目前,TOPCon为N型电池的技术路线之一,有望成为新一代电池技术。
协鑫锂电则是新能源企业协鑫集团旗下最年轻的实业子公司,承载着企业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重任。凭借独创的工艺,协鑫锂电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便成为锂电正极材料市场的最大“黑马”,产品包括四代高压实高功率型磷酸铁锂。
永安期货也是国内知名期货公司,去年营收超过200亿元。作为“中兴系”老牌储能大厂,兴储世纪在户用储能、便携式储能及工商业储能等领域都有布局,自研钠离子电池也完成了产业化布局。
记者注意到,今年最为火爆的无疑是储能产业,阳光电源等龙头市值屡屡创新高。2025年1月~9月,储能装机量同比激增60%。磷酸铁锂材料作为核心支撑,以近74%的正极材料出货占比(在储能电池领域以99.9%占绝对主导地位)支撑全产业链运转。
根据高工产研数据,2025年1月至8月,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新获订单超过250个,总规模达188GWh,同比增长183%。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主要电池制造企业的储能电池产线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部分头部企业储能产线满产满销,出现“订单等产能”的情况。
“今年,尤其是从下半年开始,我们下游锂离子电池的电芯是‘一芯难求’。排单已经排到明年年底了,因为储能的增长拉动了这一波需求。”邓松表示,明年整个储能材料的用量都较为紧缺,预计明年涉及这块磷酸铁锂的产值应该在2500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业也面临结构矛盾,比如2024年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逼近470万吨(同比增长约34%),实际产量仅230余万吨,产能利用率约50%;2022年底至2025年8月磷酸铁锂材料价格从17.3万元/吨跌至3.4万元/吨,跌幅达80.2%,全行业连续亏损超36个月,6家上市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67.81%。
""协鑫锂电首席市场官邓松
邓松表示,尽管今年储能和磷酸铁锂的需求旺盛,但公司投资和扩产都会偏谨慎,要“有利润地持续进行”。近日,邓松也代表公司参加了一场行业会议,他表示:“磷酸铁锂行业已经连续亏了三年。从现在开始,整个行业认知都有理性回归,包括我们这些主流的材料厂商,达成了很多契合点,要推动我们整个材料有序竞争。”未来,协鑫锂电的创新是继续强化基础材料研发,提升电池整体能量密度,“这样才能降低行业的度电成本”。
蓝丰生化董事、旭合科技CTO路忠林:光伏最大的机会在低谷产生
路忠林则更聚焦当前正处于“反内卷”阶段的光伏产业,他提到了光伏的周期变化。
尽管蓝丰生化是通过收购旭合科技跨界光伏,但公司仍在产业耕耘许久。
“我们都是‘老光伏’了,光伏技术超过20年,上一轮扩张周期顶峰时,我们就感觉处于波峰状态。”路忠林表示,光伏产业一直存在周期性波动,关键是如何做好预判、未雨绸缪。最近的扩张周期是2022年到2023年,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企业家冲动”,大家看到光伏赚钱都参与其中。然而,旭合科技在当时选择了踩刹车,“我们备案项目是5GWh的电池车间,当时上了部分产能后就停了停最后大家都冲进去,我们踩了刹车,无论是凭直觉还是理性判断,当时做了逆周期的选择”。
蓝丰生化董事、旭合科技CTO路忠林
回到金融市场,路忠林的个人看法是市场偏好锦上添花,很少会“雪中送炭”。然而光伏产业最大的机会在低谷时产生,并不是在所有人都(感觉)欣欣向荣,都赚钱的时候,“那个时候一定不是机会,或者说这个机会很快就会结束。所以,我的个人逻辑还是现在是最差的时候,但也是最好的时候,危中有机。每一波光伏洗牌之后,一定有公司最终抓住机会并且做大做强。所以我也期待看到更多优秀公司,通过这波大浪淘沙,不仅能存活下来,还能发展起来”。
永安期货首席投资官吴晓峰:看好储能产业,要避免过度乐观的扩产
吴晓峰对光伏产业和储能产业都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两个行业的上游都具有大宗商品和周期性属性。
“对下游来说,产业快速发展,技术迭代很快。下游更注重技术模式的持续创新能力,有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化落地能力。对于上游,工业硅、多晶硅、碳酸锂等,我们更多是根据供给端的产能布局看产能是否具备规模效应,成本是否持续领先。”吴晓峰说。
永安期货首席投资官吴晓峰
吴晓峰认为,现在的储能产业更像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依靠补贴推动到一些产品推出,产业迎来真正发展,“这在资本市场得到很好的反映”。他看好储能行业的未来发展,但要想长期可持续发展,要吸取历史教训,避免过度乐观进行产能大扩张。
光伏产业在经过阶段性调整后,可能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短期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还是要多一些,“供需失衡问题何时缓解,市场化电力改革何时加速推进以及智能电网体系的建设完善程度,这些都会为光伏产业下一步发展打开空间”。
具体到光伏企业,他觉得做企业可能更像是马拉松比赛,不在于一时快或慢,而在于是否能够保持持续思考进化和迭代,“一时的领先可能只是一时领先,关键作用会被快速变化所淘汰”。就像现在做投资,潮水退去以后才能知道谁在裸泳,这和产业经营逻辑是一样的。
兴储世纪钠电研究院院长苏恒:钠电储能在循环寿命、能量密度方面有优势
苏恒也谈到了行业的周期性。
“行业本身都有周期波动,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不管是波谷还是顶峰,都应该当作正常的事情去包容它。”苏恒说,对于企业来讲,自身要保有新鲜感。兴储世纪在光伏领域做了很多年,行业波动中也开发了很多新的应用场景,“比如去配一些超级电容,一些快速大功率设备需求中国有很多应用场景,比如在一些山区和地势海拔比较高的地方,环境比较恶劣,人员分布不集中。如果去架设电线,至少几亿元投资,且实际供电居民用户也就几十户或者上百户,不划算”。
从分布式光储的联网应用来讲,这正好解决了这些居民的一些生活和用电问题,同时也大大节约了成本。碳酸锂价格在行业周期里不断波动,配储时就会在超级电容方面做一些应用和结合。
兴储世纪钠电研究院院长苏恒
兴储世纪也在做钠电储能,并成功开启了一个新赛道。根据苏恒统计,钠离子电池在今年应该有1GWh增速,这是非常快的。
他谈到,储能最为关注循环寿命、低成本和市场等,锂资源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的可能性。但钠离子的资源丰富度是千倍于锂资源,他认为钠离子是“近乎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元素”。既然如此,钠离子就不惧怕关键资源的“卡脖子”问题。
“我们钠离子技术也是在行业中靠前的,除了一些能量密度、循环性能提升,现在钠离子电池也能够突破1万次循环寿命,基本能满足现在的储能需求。”苏恒说,综合下来,基于循环寿命、资源等因素,钠电预期成本具有优势,正处于商业化和逐步扩大规模阶段。发展到现在,光伏和钠电储能结合也是一种可行路径,包括产业链的一些制造商、生产商,更倾向于一种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