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提速与中国风电产业竞争力提升,“出海”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之一。
11月21日晚间,大金重工(002487.SZ,股价46.01元,市值293.43亿元)发布公告,宣布其全资子公司蓬莱大金海洋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蓬莱大金”)与欧洲某能源企业签署了某海上风电场项目过渡段独家供应合同。合同总金额折合人民币约13.39亿元,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比例约35.41%。
大金重工提到,“合同的履行预计会对公司2027年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表示“本合同签订后实施周期较长并以外币作为结算货币,项目最终确认收入金额和时间存在不确定性”。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以来,海外风电市场增长势头明显,头部企业订单量大幅提升,行业正从“产品出海”向“产能出海”稳步迈进。
13.39亿元独家供应订单落定
中国风电塔桩首家上市公司大金重工的“第二增长曲线”再有订单落定。
大金重工公告显示,近日,公司全资子公司蓬莱大金与欧洲某全球领先能源企业签署了某海上风电场项目过渡段独家供应合同。
根据合同约定,大金重工将为该欧洲公司提供产品建造、运输、存储及总装的一站式服务,交易价格约13.39亿元。该项目预计将于2027年完成交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领先的海上风电核心装备供应商,2025年大金重工的海外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25年上半年单桩销售金额计算,大金重工已是欧洲市场排名第一的海上风电基础装备供应商,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18.5%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9.1%。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大金重工在欧洲市场获取订单,或与全球海上风电支持政策竞速、欧洲市场的补贴力度大幅加码直接相关。
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测:2024年~2033年,全球预计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410GW,其中主要贡献来自欧洲和中国,欧洲地区自2025年开始快速起量,预计在2028年超过10GW,在2030年超过20GW。
在上述背景下,欧洲海上风电迎来新一轮支持浪潮。比如,根据公开资料,丹麦调整政策,放弃零补贴模式转而采用国际通行的CfD机制,推出552亿丹麦克朗补贴的新方案,启动3GW招标,为开发商提供稳定收益预期,确保2030年12.9GW目标实现;波兰实施市场化改革,从固定电价转向竞争性CfD拍卖,将于今年12月启动4GW项目招标,通过创新设计,加速推进2030年11GW装机目标。
另一方面,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统计,从2025年前三季度风电机组国际中标量来看,中国风电“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前三季度,国内企业斩获的国际风机订单中标量共计23043.45MW,展现出强劲的全球化发展势头,其中,远景能源、明阳智能、金风科技凭借技术优势与成熟的海外布局,成为推动中国风电“出海”的核心力量。
挑战与机遇共存:外币结算考验风险管理
2024年以来,海外风电市场增长势头明显,头部企业订单量大幅提升。与此同时,行业正从“产品出海”向“产能出海”稳步迈进。
数据显示,中国风电机组2024年出口量同比跃升71.9%,2025年上半年出口增速超20%。《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远景能源、中天科技、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企业在美国、沙特、巴西和英国等地已经或正在准备布局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业务已成为驱动中资风电企业业绩的核心引擎。以大金重工为例,2025年上半年,大金重工出口海工业务发运量同比翻倍,出口业务收入占比近80%,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23个百分点,收入规模同比增长近200%。前三季度,出口收入占风电装备产品总收入的比例也接近八成。高附加值的海外订单不仅带来了规模增长,更显著提升了盈利质量。第三季度,公司净利率和毛利率分别达到19.42%和35.91%。
尽管13.39亿元的订单为公司未来业绩提供了一定支撑,但其中也不乏风险。大金重工在公告中坦言,该合同实施周期较长且以外币作为结算货币,项目最终确认收入金额和时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记者注意到,另一家A股风电类上市公司金风科技也曾在2025年半年报中表示:现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可能影响公司国际化战略及国际业务的拓展;公司经营的海外业务主要以美元、澳元或当地货币结算,可能存在因汇率变动而造成的汇率损失风险。
大金重工则在半年报中提及:“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以及逐渐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公司出口销售额不断增大,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逐步增加。未来人民币汇率及海外销售区域所在国汇率发生较大波动,可能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风电行业呈现“内外兼修”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面对国内电价波动与电力消纳难题,行业积极拥抱AI(人工智能),拓展应用场景,掀起了集成化创新热潮;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成为新的增长极。10月20日,在“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运达股份副总经理魏敏表示,企业出海后竞争核心须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通过产业本地化、服务本地化,同时联合制定规则与标准,打响“中国制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