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重工刚刚签下一笔13.39亿元的大单——全资子公司蓬莱大金与欧洲某全球领先的能源企业签署海上风电场项目过渡段独家供应合同,合同金额占公司2024年营收的35.41%。这笔订单不仅数额可观,更关键的是交付周期明确:产品将在2027年全部交付完成。与此同时,公司还宣布拟投资不超过8.76亿元,建设合计95万千瓦的陆上风电项目。一天之内,一边接海外大单,一边布局国内电站投资,大金重工的动作不可谓不密集。
这次的合同标的为“过渡段”设备,属于海上风电基础结构的关键部件,技术门槛高、单体价值大。蓬莱大金将提供从建造、运输、存储到总装的一站式服务,说明其已具备系统化交付能力。交易对手虽未具名,但被描述为“全球领先的能源企业”,且双方近三年无类似合作记录,这意味着大金重工成功打入国际一线能源公司的供应链体系,是一次实打实的市场突破。结算方式采用分期付款,合同签署即生效,也增强了未来收入确认的可预期性。当然,公告中也提示了风险:项目周期较长,且以外币结算,存在汇率波动和收入确认时间不确定的可能。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这家公司的战略路径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过去大家把它看作一家典型的风电塔筒制造商,但现在它显然不止于此。拿下欧洲高端项目,说明其制造能力和国际认证体系已经经受住考验;而同步推进自建风电场,则是在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投资建设曹妃甸70万千瓦、唐山丰南25万千瓦的陆上风电项目,虽然资本金仅需8.76亿元(其余靠贷款),但一旦建成并网,就能带来长期稳定的运营收益。这其实是从“卖设备”向“制造+运营”双轮驱动转型的典型打法。
我认为,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单个合同的金额,而是这种内外联动的布局节奏。国外拿订单,提升品牌溢价和技术验证;国内搞电站,锁定长期现金流。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欧洲海上风电需求持续释放的背景下,能够进入其供应链的中国企业并不多,大金重工算是走在了前面。当然,挑战也不小——海外项目执行周期长,管理难度高,叠加汇率风险,在业绩兑现前仍需保持谨慎。但从趋势上看,公司在大型化、定制化海工装备领域的积累,正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订单优势。如果后续能持续获得类似项目,其估值逻辑或许也会随之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