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重工全资子公司签下一笔13.39亿元的海外大单,消息一出,市场立刻有了反应。
根据公司2025年11月22日发布的公告,其全资子公司蓬莱大金海洋重工有限公司与欧洲某全球领先的能源企业签署了一份海上风电场项目过渡段独家供应合同。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约13.39亿元,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35.41%。项目位于欧洲,产品预计在2027年完成交付。合同涵盖建造、运输、存储及总装的一站式服务,属于典型的重资产、长周期订单。值得注意的是,该合同以外币结算,且实施周期较长,公司在公告中也提示了未来收入确认存在不确定性,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
同一天,大金重工还披露了另一项重要动作——拟通过控股子公司投资不超过8.76亿元,建设曹妃甸区70万千瓦和唐山丰南25万千瓦的陆上风电项目,总开发容量达95万千瓦。这部分资金为自有资本金,其余建设资金将通过项目贷款解决。这两个项目分别有12个月和18个月的建设周期,运营期均为20年。这意味着大金不仅在持续承接海外大型制造订单,还在加速向下游风电运营延伸,构建“制造+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
看到这里,我其实挺佩服大金这一步棋的。13.39亿元的海外合同虽然要到2027年才完成交付,但锁定的是当前高毛利订单,尤其是在欧洲能源转型加速背景下,这类海上风电结构件供应仍具稀缺性。而且客户是“全球领先的能源企业”,即便没有点名,也能看出其供应链地位正在被国际头部认可。从财务角度看,这笔合同相当于去年营收的三分之一以上,对稳定未来两年业绩具有重要意义。
更关键的是,公司一边接单出口,一边自己建风场。制造端赚的是工程和服务的钱,而运营端则是长期稳定的现金流。这种布局让我想到金风科技早年的路径,但大金的节奏更果断——它没有停留在“代工”层面,而是借着国内风电基地建设的机会,快速切入资产运营,提升整体估值逻辑。
当然,外币结算和长周期执行仍是潜在风险点。汇率波动、地缘政治、物流成本都可能影响最终利润。但从战略方向看,大金重工正在从一家传统塔筒制造商,转向具备全球交付能力和项目运营经验的综合型风电服务商。这个转型,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