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重工子公司签了笔13.39亿的大单,直接引爆市场关注。
就在今天,大金重工发布公告,旗下全资子公司蓬莱大金海洋重工与一家“全球领先的欧洲能源企业”签署了某海上风电场项目过渡段的独家供应合同,总金额约13.39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可不是小数目——占到了公司2024年经审计营业收入的35.41%,几乎相当于去年三分之一的收入都要靠这一单来贡献。
项目位于欧洲,产品交付将在2027年内完成。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不是简单的设备供货,而是从建造、运输、存储到总装的一站式服务打包承接,说明客户对大金重工的整体交付能力和工程管理有高度认可。结算方式也相对稳健,采用预付款、进度款和尾款相结合的分期支付模式,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
这一单背后的意义,我看得更远一些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大金重工终于在欧洲高端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过去几年,国内风电装备出海多集中在东南亚或拉美,真正能打进欧洲这种技术门槛高、标准严苛的成熟市场的项目并不多。而这次的合作方被描述为“全球领先的能源企业”,虽然没点名,但从合同规模和独家供应的定位来看,极有可能是像rsted、RWE或Iberdrola这类国际巨头。
这不仅是订单金额的问题,更是品牌和技术实力的背书。我在翻公告时特别留意到“过渡段”这个关键词——这是连接风机塔筒与基础的关键部件,对材料强度、焊接工艺和防腐要求极高,属于海上风电的核心钢结构之一。能拿下独家供应权,说明蓬莱大金的技术方案已经通过了国际客户的严格审核。
不过我也不会盲目乐观。公司自己也在风险提示里说了,项目周期长、以外币结算,收入确认存在不确定性。从现在到2027年交付完毕,中间可能面临汇率波动、原材料成本变化甚至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且这笔收入集中体现在未来两年,短期业绩支撑强,但长期增长还得看后续订单能否持续跟进。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中国风电制造不再只是“价格优势”的代名词,而是真正具备了参与全球高端市场竞争的能力。对于大金重工来说,这一单或许会成为其国际化战略的转折点。我倾向于认为,市场接下来的关注点,将从“是否拿得到海外大单”转向“能否持续复制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