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重工全资子公司签了笔13.39亿元的大单——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公司2024年全年营收的35.41%。消息一出,市场立刻有了反应,虽然当天股价微跌1.44%,但成交额高达7.57亿,说明资金关注度明显升温。
这笔合同的主角是大金重工的全资子公司蓬莱大金海洋重工有限公司,签约对象为欧洲某全球领先的能源企业,项目内容是为一个海上风电场提供过渡段产品的独家供应。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约13.39亿元,结算以预付款、进度款和尾款分期进行,产品将在2027年完成交付。由于属于日常经营性合同,无需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程序上也较为顺畅。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合作并非孤立动作。就在同一天,大金重工还公告拟通过控股子公司投资不超过8.76亿元,建设两个陆上风电项目:一个是曹妃甸区70万千瓦的项目(含保障性和市场化各35万千瓦),另一个是唐山丰南2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一边接海外大单,一边在国内布局发电资产,这种“制造+运营”双轮驱动的策略,显示出公司在风电产业链上的纵深布局正在加速。
我看到这份公告时,第一反应是:这家公司开始从单纯的设备制造商,向具备项目执行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的综合型新能源企业转型了。过去市场对大金重工的认知多停留在塔筒、过渡段这类钢结构产品供应商的角色上,但现在它不仅承接国际高端项目,还在主动构建自己的风电场资产组合。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业务扩张,而是商业模式的升级。
而且这个欧洲客户是“全球领先的能源企业”,虽然没有点名,但从项目体量和独家供应的条款来看,合作门槛不低。能在竞争激烈的欧洲海上风电市场拿下订单,说明蓬莱大金的技术标准、交付能力和国际认证体系已经获得认可。这对后续拓展北欧、英国等成熟市场是个积极信号。
当然,风险提示也不能忽视。公告里明确提到,合同实施周期长,以外币结算,收入确认的时间和金额存在不确定性。汇率波动、供应链成本变动、地缘政治因素都可能影响最终利润。但我认为,只要公司能按计划推进生产节奏,并做好外汇风险管理,这块业务对2027年业绩的支撑作用大概率会兑现。
总的来说,这一系列动作让我重新审视大金重工的定位。它不再只是“卖钢材的”,而是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找到了更深层次的参与方式。接下来值得关注的是,这两个自建风电项目的审批进展,以及海外项目的具体执行节点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