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讯精密的“AI全家桶”到底香不香?
最近立讯精密在机构调研时的表态挺有意思,管理层直接喊出“增长空间没有天花板”。作为精密制造龙头,这家公司向来低调务实,现在突然高调起来,咱们得琢磨琢磨背后的门道。
业务布局的“三驾马车”
从消费电子到汽车业务,立讯现在明显在AI产业链上“卡位”。特别是提到光、电、电源和散热这几块业务未来2-3年都会快速发展。虽然电源模块单价不高,但出货量增速可能最快——这透露了一个重要信号:AI基础设施的规模化落地已经箭在弦上。
值得玩味的是,管理层特别强调散热技术。从传统风冷转向液冷的技术迭代中,他们布局的微通道技术明年就要量产。在AI服务器功耗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散热解决方案可能成为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藏在细节里的“第二增长曲线”
补充材料里还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AI眼镜领域已经拿下三分之一整机市场份额,二是汽车业务的产品矩阵覆盖了从线束到充电枪的全套解决方案。这种“零部件+整机”的打法,让人想起当年苹果产业链的崛起路径。
特别是AI眼镜这个赛道,随着巨头纷纷入局,立讯作为幕后供应商可能会吃到一波红利。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类新兴市场的爆发时点还存在不确定性。
机构用脚投票的背后
最近一个月200多家机构扎堆调研,这种热度在制造业公司里并不多见。从调研记录看,机构最关心的还是AI业务的技术储备和商业化进度。管理层提到的“金刚石铜”等预研项目,显示他们在材料端也有布局。
但咱们也得冷静看待,目前AI相关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还是个未知数。就像当年新能源汽车概念火热时,不少公司都讲了好故事,但最终要靠业绩说话。
机会与风险并存
立讯的厉害之处在于总能踩准技术迭代的节奏。从消费电子到汽车,再到现在的AI,每次转型都提前布局。但转型期的估值波动往往比较大,特别是当市场预期打得比较满的时候。
各位老铁还是要记住:没有真正“没有天花板”的生意,只有暂时还没看到的天花板。立讯的故事能讲多大,既要看技术实力,也要看AI商业化的实际进度。咱们保持关注,但具体决策还得自己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