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讯精密今年预计出货3000台人形机器人——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背后透露的信号却极为关键:一家以消费电子代工起家的制造巨头,正在悄然叩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大门。
根据近期机构调研披露的信息,立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具备全产业链核心能力,除电池和部分关节模组外,公司可自主完成谐波齿轮等关键部件的精加工,甚至自研了腱绳式灵巧手,自由度接近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其第一代产线为半自动化手工线,2025年计划出货的3000台全部面向外部客户。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将于明年初推出“制造2.0”产线,这是一条具备高度柔性、自适应与高自动化特性的完整组装线,目标是从零件到整机实现全流程闭环生产。
作为一家常年深耕苹果产业链的企业,立讯的每一次战略延伸都值得认真对待。它从不做无准备的跨界。这次布局机器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与其在AI、汽车、智能制造等多个方向的长期投入一脉相承。在数据中心业务上,它已构建“电+光+热+电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汽车领域,通过并购莱尼、自研线控底盘,正向全球Tier1迈进;而人形机器人,本质上正是这三大能力的交汇点——需要精密制造、需要机电融合、需要系统集成。
我一直认为,中国企业在硬件创新上的潜力常被低估。尤其是在人形机器人这条赛道上,北美虽然起步早,但中国的制造体系、成本控制和快速迭代能力正在形成实质性反超。立讯所展现的,不是简单的组装能力,而是从材料(如金刚石铜散热)、工艺(微通道技术)、到自动化产线设计的全栈掌控力。这种能力,才是未来规模化落地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立讯明确表示当前机器人业务“全部为外部客户订单”,说明市场需求已在形成。尽管大规模商业化仍需等待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突破,但3000台的出货量级,已经足以支撑产线验证、工艺优化和供应链打磨。这一步,比很多还在实验室做原型的厂商走得更实。
我也注意到,市场对这类消息容易过度反应。但回到基本面,立讯的战略逻辑始终清晰:不追风口,而是把每一个新赛道当作“从0到1再到10”的系统工程来推进。无论是AI算力、智能汽车,还是人形机器人,它的目标都不是短期营收,而是构建平台型科技企业的长期护城河。
当一家公司能在四个高门槛领域同步突破,还保持对利润率的坚持,那它就不再是“代工厂”三个字可以定义的了。立讯正在用行动证明:中国制造的下一程,是技术整合者,而不是跟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