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薄命”之作iPhone Air彻底翻车了!上市数月销量惨淡,供应链全线撤退,富士康和立讯精密已基本停产,原定2026年秋季发布的第二代机型更被直接从路线图中移除。这款曾被寄予厚望的超薄旗舰,正面临未战先败的尴尬局面。
市场用脚投票:3%销量占比击碎“高端轻薄”幻想
根据消费者情报研究合作伙伴(CIRP)的数据,今年9月,iPhone Air在所有iPhone机型中的销量占比仅为3%,甚至低于去年被调侃为“凑数”的iPhone 16 Plus(4%)。而同期iPhone 17 Pro与Pro Max合计市占高达21%。这一悬殊对比,清晰揭示了市场的选择——消费者并不买账一款以牺牲核心体验换取极致轻薄的产品。
尽管初代iPhone Air凭借5.6毫米的机身和钛金属边框引发短暂关注,但其高昂的定价(国行起售价7999元)与明显的配置妥协形成强烈反差。电池容量缩水至约3000mAh,仅配备单颗主摄,缺乏Pro级别的散热系统,这些“刀法”让其陷入了“既不够强,也不够值”的定位陷阱。用户显然更愿意要么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标准版,要么一步到位购买功能完整的Pro系列。
供应链断崖式调整,苹果按下战略暂停键
市场的冷淡反应迅速传导至供应链。作为两大主力代工厂,立讯精密已于10月底全面停产,富士康也拆除了几乎所有iPhone Air生产线,仅保留1.5条用于处理尾单,并预计在11月底前完全停工。这种“光速”关停,反映出苹果对需求预期的彻底修正。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此前就预警,到2026年第一季度,相关供应商产能将削减80%以上。如今看来,这一预测甚至可能过于保守。苹果将iPhone Air 2从2026年发布计划中移除且未设新时间表,表明公司正在重新评估该产品线的战略价值。与其硬推一款定位模糊的迭代产品,不如“壮士断腕”,将资源集中于更赚钱的Pro系列和未来的折叠屏项目。
历史重演?苹果细分市场探索再受挫
iPhone Air的失败并非孤例。从销量不佳最终停产的iPhone mini,到市场反响平平的iPhone Plus,再到如今的Air,苹果试图在标准版与Pro之间开辟“第四赛道”的努力屡屡碰壁。正如业内观点所指,现有产品线已很好地覆盖了主流需求,强行细分反而容易陷入两头不靠的尴尬。
不过,苹果并未完全放弃。有消息称,工程团队仍在推进研发,重塑后的iPhone Air或于2027年春季与iPhone 18系列一同回归。届时,它能否摆脱“为薄而薄”的桎梏,真正平衡轻薄与性能,将决定这个系列是浴火重生,还是成为手机史上的一个“尴尬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