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Air上市即遇冷,销量惨淡导致苹果紧急叫停二代研发,富士康与立讯精密产线相继拆除——这款曾被寄予厚望的“超薄旗舰”正迅速滑向失败边缘。市场用数据给出了最直接的回应:9月销量占比仅3%,首周国内激活量不足5.5万台,甚至不到Pro Max机型的十分之一。这不仅是一次产品策略的溃败,更暴露出苹果在高端细分市场探索中的深层困境。
从万众期待到全面停产:Air系列为何折戟?
我们观察到,iPhone Air的失败并非偶然。尽管其5.6毫米的极致轻薄和钛金属边框设计令人惊艳,但为了实现这一物理极限,苹果在关键体验上做出了不可接受的妥协。电池容量缩水至约3149mAh,影像系统降级为单主摄,图形处理性能弱于Pro系列,这些都让它的高定价显得难以服众。起售价高达7999元人民币,几乎与标准版Pro机型持平,却提供“阉割版”的核心功能,消费者自然选择“要么买便宜的标准版,要么上真正的Pro”。
更致命的是,eSIM在国内的落地体验不佳,办理流程繁琐,进一步劝退了潜在用户。这种以牺牲续航、拍照和实用性为代价换取单一维度的“薄”,本质上是脱离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主义。正如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所言,iPhone 17系列已覆盖主流需求,Air试图开辟的“第四赛道”空间极为有限。
供应链震荡与战略反思:失败背后的连锁反应
市场的冷淡迅速传导至供应链。作为两大代工方,立讯精密已于10月底全面停产,富士康则拆除了几乎所有生产线,仅保留1.5条用于收尾,预计11月底彻底停工。这一系列动作清晰传递出苹果内部对该项目的极度失望。对比之下,iPhone 17 Pro系列仍拥有数十条产线全力支持,资源倾斜差异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立讯精密近期虽受此冲击,但整体业绩并未受显著拖累。根据三季报,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1.03%,净利润提升32.49%,汽车电子与通信AI业务成为新增长极。这表明其正在成功摆脱对单一产品线的依赖,向多元化战略布局转型。
苹果并未完全放弃Air项目,传闻中二代或于2027年春季重启,可能伴随更大电池、VC均热板和双摄系统的回归。但这更像是一次“壮士断腕”后的战略调整——与其硬推不成熟的产品,不如回归本质,重新思考轻薄与性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