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确实有点意思。苹果那个刚推出来的iPhone Air,上市没几个月,产线说拆就拆,连二代都直接从路线图上拿下来了,动作之快,多少年都没见过。消费者用脚投票,这话一点不假。你说它薄吧,是真薄,5.6毫米,拿在手里跟卡片似的,可问题是,电池小、摄像头还单打独斗,价格倒是往Pro系列靠,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评测那边一测,续航拉胯,拍照也不够看,用户当然不买账。CIRP的数据显示,Air在所有iPhone里的销量占比才3%,连Plus都没干过,更别说Pro系列俩加起来占了21%。这数据一出来,供应链立马就“刹车”了。立讯精密十月底就停产了,富士康更是把产线几乎全拆了,只留一条半撑着,这反应速度,说明大伙儿心里早有数。
其实回头看看,苹果这几年在标准版和Pro之间一直想找新赛道。Mini试过,失败;Plus推出,反响平平;现在搞个Air主打“薄”,结果还是没成。问题出在哪?不是用户不识货,而是现在的手机早就不只是个通讯工具了。近万元的价格,换机周期又拉长,大家要的是能扛一天重度使用、拍照能发朋友圈、打游戏不掉帧的“实在货”。你为了薄那么几毫米,把电池和影像系统都牺牲了,等于砍掉了用户的“生命线”。The Verge的汤姆·沃伦说得挺到位,这产品定位本身就尴尬,不上不下,反倒让人觉得“阉割感”太强。
有意思的是,不只是苹果,三星也把自家的超薄S26 Edge项目给砍了,原因一样——市场冷淡。看来这股“薄度迷恋”真到头了。用户可能在视频底下点赞“极简设计”,但掏钱时,还是选那些厚实点、电池大、功能全的机型。历史总是轮回,十年前那波“比薄”闹得机身都能掰弯,最后不也偃旗息鼓了?
再看立讯精密这边,虽然丢了Air的订单,股价今天也跌了两个多点,但你看它的动态,其实早就开始调头了。800G硅光模块量产,1.6T在客户验证,液冷方案也进入规模化商用,还在汽车电子、机器人这些新领域频频布局。说明什么?代工厂也不是只能吃苹果一口饭。哪怕单一项目受挫,只要技术底子在,跨领域的能力够,就能快速切换赛道。而且它最近被两百多家机构调研,融资净买入也排在前列,说明市场对它的长期逻辑并没动摇。
所以说,Air的折戟,表面看是苹果一次产品策略的失误,深层其实是整个行业的一次认知回调:用户不再为单一参数买单了。谁要是还想着靠一个“薄”字打天下,那恐怕是走错了方向。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