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讯精密刚刚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2021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预留授予的第三个行权期,行权条件正式成就。根据公司公告,共有272名激励对象符合行权条件,合计可行使股票期权1,829,656份,行权价格为35.13元/股。与此同时,公司也对激励计划进行了动态调整——因部分员工离职或考核未达标,决定注销685,524份股票期权,涉及人员共65人,其中30人为离职,35人因2023年度绩效不达标被部分注销期权。
这一系列动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立讯精密长期推行股权激励机制的延续。自2021年推出该计划以来,公司已多次根据业绩达成情况、人员变动和年度分红等因素,对行权数量、价格及激励名单进行审慎调整。从最初预留授予365人、1,310.10万份期权,到如今第三期行权落地,激励范围逐步聚焦于核心骨干,体现出公司“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管理逻辑。此次保留下来的272名激励对象,基本均为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业务)骨干,说明公司在人才激励上正趋于精细化与结果导向。
看到这份名单,我反而更关注背后透露出的组织健康度。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消费电子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立讯精密仍能持续推进股权激励的兑现,本身就说明其内部考核体系在有效运转。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到第三期,但留下的人,是真正扛住了业绩压力的中坚力量。这比单纯宣布“多少人获得期权”更有意义。
结合公司最新的经营数据来看,这种激励机制的效果正在显现。2025年前三季度,立讯精密营收达2209.15亿元,同比增长24.69%;净利润115.18亿元,增长26.92%,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更是同比大增32.49%。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将突破165亿元,增长超23%。在这样的业绩支撑下,股权激励不仅没有成为负担,反而成了驱动团队持续奋斗的燃料。
更重要的是,立讯精密的战略布局也在同步深化——从AI端侧硬件、数据中心互联,到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公司正在构建多元化的增长引擎。而这些新赛道的突破,恰恰依赖于核心人才的长期投入。此时完成第三期行权条件确认,既是过去努力的回报,也是对未来攻坚的再动员。
在我看来,一家企业的可持续性,不只看财报数字,更要看它如何对待创造这些数字的人。立讯精密的做法给出了一个清晰答案:用制度化的激励绑定关键人才,用动态调整保持队伍活力。这种“有进有出、奖惩分明”的机制,或许正是它能在制造巨头林立的环境中持续突围的底层逻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