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或将牵手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进军AI硬件。
受OpenAI发力AI硬件领域、苹果iPhone 17首发销量超预期等影响,立讯精密连续两日股价大涨。9月23日,立讯精密盘中股价报65.12元,创历史新高,近一个月累计涨幅达51.6%。
9月19日,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称,人工智能巨头OpenAI已与中国“果链”龙头企业立讯精密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一款面向消费级AI设备。据了解,该款设备目前仍处于原型开发阶段,预计能与OpenAI人工智能模型深度协作。
据悉,OpenAI计划开发的AI硬件包括智能眼镜、数字录音笔和可穿戴徽章等“伴侣型”设备,首批产品预计于2026年底或2027年初推出。这些设备将深度整合OpenAI的AI模型,实现环境感知和新型人机交互。
对上述合作消息,立讯精密方面未予回应。不过有产业链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目前OpenAI已就具体项目与国内供应链展开合作。
据悉,OpenAI与另一家果链巨头歌尔股份正在接触,歌尔股份为其供应扬声器等零组件。对此,另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前述OpenAI硬件的设计方案大概率采用歌尔股份的MEMS硅麦器件。目前包括AirPods、AirPods Pro、Meta Ray-Ban及小米眼镜等产品,均与歌尔股份展开解决方案合作。
9月22日,歌尔股份股价开盘大涨,当日收涨7.73%,但在9月23日,歌尔股份股价下跌2.82%,回吐部分涨幅。
花旗分析师王晓琼在近日发布的报告中称,OpenAI开发边缘设备的举措可能会推动苹果供应链中的中国硬件企业发展。她指出,OpenAI正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驱动的“伴侣型”设备,其中可能包括智能眼镜、数字录音笔和可穿戴徽章,首批设备预计将于2026年底或2027年初推出。这一动作,除了利好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外,蓝思科技、瑞声科技等苹果供应链企业也将受益。
OpenAI的硬件野心
立讯精密与歌尔股份近期的股价波动,其根源在于市场对OpenAI抢占AI硬件入口战略的反应。OpenAI凭借其大模型能力进军硬件领域的战略雄心由来已久,今年更是动作频频。年初以来,OpenAI已经从苹果招募了20多名消费硬件方向的员工,其中包括多位在苹果效力超10年的核心人才。今年5月,OpenAI以65亿美元收购苹果前设计总监Jony Ive创立的io Products公司。
对于OpenAI与Jony Ive的合作,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表示,其最新产业调查显示,双方共同开发的一款新形态AI硬件将在越南组装出货,若进度顺利,将于2027年量产。同时,在产品形态上,现阶段样品外观小巧精致,近似iPod shuffle音乐播放器,使用场景之一为挂在颈部。该设备配备相机与麦克风以感知外界,但不具备显示功能,需要连接手机与PC获取计算与显示能力。
由于该合作还在早期阶段,硬件相关设计与规格在量产前仍可能调整。郭明錤认为,“实体/物理AI”已被市场普遍视为下一波关键趋势,OpenAI与Jony Ive此次合作再次印证这一方向。
事实上,OpenAI对AI硬件的布局早在2023年已初露端倪。彼时,OpenAI CEO奥特曼投资由前苹果团队创立的Humane,并提供模型支持。2023年11月,Humane发布无屏可穿戴设备AI Pin,主打语音与手势交互,可处理信息查询、日程管理等。
然而,AI Pin上市后口碑失利,面世即“翻车”,续航与发热表现不佳、功能场景有限,且699美元售价叠加每月24美元订阅,退货率居高。最终,Humane以1.16亿美元被惠普收购。这一失败经历,似乎成为OpenAI转向“自主设计+深度整合”自研道路的关键催化剂。
对于OpenAI向智能硬件发力,华泰证券认为,硬件是OpenAI“核心AI订阅+开源端侧生态”布局的重要一环。中国供应商在全球生产资源上的布局有望持续受益,未来两年中国硬件生产商在AI基础设施、机器人和AI端侧新品推动下景气度将上行。
消费电子产业链迎智能化机遇
种种迹象显示,在OpenAI、Meta等巨头的带动下,多家初创公司以新产品为先锋,正掀起AI新硬件浪潮。Meta在AR/VR领域布局已久,目前正凭借AI技术和硬件设计能力抢占智能眼镜市场头部位置。9月18日,Meta在美国举办年度开发者大会Meta Connect,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与Ray-Ban联名的智能眼镜Meta Ray-Ban Display。据Meta介绍,与此前的智能眼镜相比,Ray-Ban Display最大变化是在经典太阳眼镜造型中加入一块彩色单眼显示屏幕,让用户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消息通知、地图导航、实时翻译等信息。Meta CEO扎克伯格称其是“超级个人智能”的理想形态。
初创公司亦在AI硬件上快速试错。深圳Plaud AI宣布硬件累计销量突破100万台、年营收超1.8亿美元,称仅次于Ray-Ban Meta、位居全球第二。其于2023年以卡片式录音笔Plaud Note切入,支持磁吸手机背面记录通话与环境声,依托大模型完成转写;2024年又推出“AI录音胶囊”,形态向手环/衣领夹扩展。其商业模式为“硬件含每月300分钟转写额度”,无限量需年费239.99美元。教育赛道方面,网易有道推出AI答疑笔Space X,叠加自研大模型,强化数理推理、复杂问题拆解与“板书”讲解等功能。
结合AI能力的智能硬件形态众多、用途各异。Omdia研究经理陈秋帆对记者表示,消费类硬件正从功能导向转向以服务与体验为核心的入口型产品,与手机和 PC 相比,贴身佩戴类设备具备更强的交互性和连续体验,多品类之间的协同作用进一步释放其市场潜力。多设备的组合使用能够构建完整的连续体验,为用户创造更强的价值闭环,正释放更大市场空间。
Omdia预测显示,2025年,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出货量预计将突破2亿台,在健康与运动管理领域继续巩固核心地位。同时,智能戒指等新兴形态展现出更高的增长潜力。智能音频设备出货量则预计超过5亿台,仍是消费类硬件中规模最大的品类。展望至2030年,可穿戴腕带、智能音频两大品类有望维持中高个位数的复合增长率,成为市场稳定增长的支柱。此外,2025年也被视为智能眼镜的关键起点,Omdia认为,在轻量化和实用化功能的推动下,该品类有望逐步培育新的增长点,并在2030年实现千万级出货。
IDC中国研究总监潘雪菲则认为,在具备AI能力的消费类硬件(不包括手机和个人电脑)形态中,智能眼镜和机器人可能是两类最有潜力、最具颠覆性价值的产品类型。其中,智能眼镜主要涉及两类产品:一是带有独立数据处理芯片且不具备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形态,比如音频眼镜以及搭载摄像头的音频眼镜;二是包含可实现增强现实、扩展现实、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的智能头戴显示设备,即AR/VR产品。而消费级机器人主要指基于计算机自动控制,具有1个及以上自由度或具有拟人化情绪表达能力、能够连接到网络,主要用于教育、清洁及陪伴等家庭场景的智能产品。
以智能眼镜为例,潘雪菲进一步指出,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这里主要涵盖“四大类”厂商:互联网厂商、大型智能硬件厂商、科技创新厂商和传统眼镜厂商。各自都具有优势:互联网厂商在大模型和软件应用生态上具有先发;大型智能硬件厂商拥有成熟的硬件定义/设计经验及完整生态和渠道体系;科技创新厂商更专注于智能眼镜和机器人等解决方案与场景深耕;传统眼镜厂商在光学设计、佩戴舒适度与零售渠道方面具备基础优势。
市场玩家陆续聚集,新类型AI硬件形态百花齐放,展示了消费电子产业链的智能化机遇。实际上,近几年,在全球AI硬件赛道上,许多中国企业依托完整供应链、快速迭代与成本控制,在AI眼镜、可穿戴、机器人等品类率先突围,迅速拿下市场份额。
为迎接市场机会,供应链已做好准备。立讯精密近期在智能硬件领域动作频频。9月17日,立讯精密宣布与美国边缘AI芯片企业PIMIC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基于先进AI芯片技术的新一代可穿戴产品。这项合作将重点优化设备的超低功耗性能和紧凑机械设计,预计相关技术将很快应用于无线耳机、AI/AR眼镜等产品。
而歌尔股份的声学、微电子、光学等精密零组件被应用于与AI相关的语音交互、传感、光学显示等智能终端功能中;其生产的智能穿戴、VR/AR、智能耳机等产品也存在与AI相关的应用场景。前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客观来看,智能眼镜和高端TWS耳机方案最成熟的都是歌尔股份,也是智能硬件领域一家不太可能绕得过去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