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巨头OpenAI正加速向硬件领域进军。
“果链”爆了
硅谷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日前报道称,OpenAI已与苹果(AAPL.O)主要代工厂立讯精密(002475.SZ)达成制造协议,由后者负责至少一款AI设备的组装工作,包括类似无显示屏智能音箱,还考虑开发眼镜、数字录音笔和可穿戴胸针(AI pin)等产品,预计2026年底至2027年初面市。
国内苹果产业链公司包括歌尔股份(002241.SZ)等均有所对接。里昂证券日前研报也指出,OpenAI同时与歌尔股份、蓝思科技(300433.SZ)及瑞声科技(02018.HK)接触零部件供应事宜,设备可能具备多模态交互功能。
这一合作直接触发资本市场强烈反应,9月22日A股开盘后,立讯精密10cm涨停,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等苹果产业链个股集体高开。
此次合作标志着OpenAI从纯软件服务向"模型+硬件"生态转型的关键一步。硬件设备形态被描述为口袋尺寸的无屏终端,强调环境感知能力与模型深度耦合,并可能延伸至眼镜、录音笔或胸针形态。
选择中国供应链的背后,是OpenAI对量产能力与时效性的考量。立讯精密在iPhone、AirPods等产品中验证过其设备集成能力,能帮助OpenAI在既定窗口期内完成从设计到量产的跨越。与此同时,此前9月19日,立讯精密在昆山新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的精密智造公司,进一步强化电子元器件制造布局。
与苹果抢人才
人才争夺成为另一条暗线。
OpenAI今年已从苹果招募超过20名消费硬件人才,远超2024年约10人的规模。
5月,OpenAI宣布以65亿美元收购io Products,并于7月完成收购。io Products是由苹果前设计总监Jony Ive和Tang Tan共同创立的硬件初创公司,获得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的投资。此后,OpenAI硬件团队由Tang Tan担任首席硬件长,曾于苹果任职25年的他在加入OpenAI后,通过“更高薪资与较少官僚文化”,吸引前同事们的加盟。
新招募的员工中包括在苹果工作近15年的Cyrus Daniel Irani,他于7月加入OpenAI。Irani此前担任苹果人机界面设计团队总监,曾与Jony Ive合作开发iPhone 6S开始使用的Siri彩色波形动画响应。此外,近期加入Tang Tan团队的原苹果背景高管,还包括在苹果从事制造设计工作近17年的Matt Theobald,以及Apple Watch硬件团队高管Erik de Jong。
知情人士称,这种挖角力度使得苹果甚至取消8月份的美中制造和供应链团队离岸会议,以防更多员工流失。
有行业分析认为,OpenAI的硬件尝试面临巨大挑战。
前苹果工程师、曾参与iPod和iPhone开发并联合创立智能家居公司Nest的Matt Rogers指出,大公司背景不必然保证硬件成功,例如由苹果前员工创立的Humane公司近期折戟。但OpenAI的优势在于原生模型能力与云侧迭代速度,这可能重新定义人机交互范式。
对中国供应链而言,此次合作意味着新的增长机遇。里昂证券强调,OpenAI选择苹果供应链企业合乎逻辑,将为这些企业带来新增长动力。立讯精密等公司可借此切入AI终端增量市场,减少对单一客户的依赖,并在下一代设备标准制定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