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传动刚刚干了两件大事:一边给核心员工发“年终奖”,一边又把个别掉队者的期权给注销了。就在2025年10月28日,公司一口气发布了三份公告,核心内容是:2022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预留授予的第三个行权期条件已达成,52名骨干可以行权21.465万份股票,行权价16.167元/股;与此同时,因1人离职、3人绩效未达标,合计3960份期权被注销。同日,公司还因半年度分红,将期权行权价从16.347元调整至16.167元。
这事儿看似常规操作,实则信息量不小。先看正面信号:预留部分进入第三个行权期,意味着这批激励对象已经连续三年完成考核目标。特别是公司层面,2024年净利润要求不低于9.5亿元,而实际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达到约10.38亿元,完成率超109%。这说明公司在业绩压力下依然保持了强劲盈利能力。再看人员结构,董事兼副总张戎可行使6万份,其余51人多为中层与业务骨干——这意味着激励真正落到了执行层,不是“高管专享”。
而注销部分虽然数量不大(仅占可行权总数的1.8%),但意义明确:激励不是铁饭碗,能上能下才是真规矩。1人因离职失去资格,3人因绩效“合格”而非“优秀”,行权比例被压缩到80%,差额部分直接注销。这种刚性兑现,恰恰说明公司的考核机制在真实运行,不是走过场。
说实话,看到这些公告时我第一反应是:这家公司治理细节做得挺扎实。一个企业能不能走远,往往不看它顺风时有多猛,而是看它有没有制度化的奖惩机制。双环传动自2022年推出股权激励以来,几乎每年都会进行行权条件确认和期权注销操作,流程清晰、依据充分,连律师事务所和财务顾问都持续背书,合规性无可挑剔。
更让我看重的是背后的经营质地。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近9亿元,同比增长超21%,但营收反而下滑。细究才发现,原来是非主营业务收缩,而新能源汽车齿轮等核心业务收入增长近10%。这说明公司正在主动优化结构,宁愿牺牲短期规模也要聚焦高毛利、高成长赛道。再看股东动向,北向资金近期加仓超千万股,融资余额也处于年内高位——聪明钱显然没被表面的营收波动迷惑,而是看懂了这场“降本增效+技术聚焦”的深层逻辑。
当然,挑战也在眼前。机器人减速器虽被寄予厚望,但放量仍需时间;新能源竞争加剧,客户集中度风险也不低。但我认为,只要它继续守住精密制造这条护城河,坚持像这次期权处理一样的“严进严出”管理风格,就仍有很大概率在高端制造的长跑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