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再次延期收购申通,购股权行权期延长至2028年12月27日——这个原本应在三年前落地的资本约定,又一次被推后。11月17日晚间,申通快递发布公告称,实控人陈德军、陈小英及德殷投资与阿里巴巴签署《购股权延期协议二》,将阿里对申通的购股权期限再度延长三年。这已是双方第二次延期,如同一场“三年之约”的循环往复。
回溯起点,2019年阿里以46.6亿元入股申通控股股东,并签订《购股权协议》,赋予其在三年内以99.82亿元总价进一步增持的权利。此后,阿里在2020年追加投资32.95亿元,持股比例升至25%。但原定2022年到期的行权窗口并未完成全部交易,于是首次延期至2025年底;如今临近再度到期,又延至2028年。更值得注意的是,每股行权价还从16.50元微调至16.413元,看似细微,却折谈判中微妙的博弈变化。
我一直在关注阿里与“通达系”的关系演变,而这次延期,不再只是一个时间调整那么简单。它背后映射的是阿里电商战略的根本性转向。过去几年,阿里通过资本纽带深度绑定圆通、中通、韵达和申通,构建“菜鸟联盟”,意图掌控物流命脉。但今年以来,阿里已多次减持圆通,对韵达持股也降至0.71%,收缩迹象明显。与此同时,淘宝天猫联合顺丰推出“极速上门”服务,“顺丰包邮”成为平台新卖点——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一边疏远“通达系”,一边又不彻底拿下申通?在我看来,这不是犹豫,而是策略重构。2025年阿里推动“One Alibaba”战略,整合淘天、饿了么、飞猪为“中国电商事业群”,核心目标是打造一个覆盖远场与近场的“大消费平台”。在此框架下,物流不再是单纯的成本项,而是用户体验的关键变量。申通虽在业务量增速上已连续多月跑输行业,三季度单票价格回升至2.12元,但其网络密度和下沉能力仍有价值。更重要的是,11月初申通刚完成对丹鸟物流的全资收购,正式切入高品质区域配送和逆向物流赛道——而这,恰好能补足阿里在即时零售场景下的末端服务能力。
所以我认为,阿里迟迟不行权,不是放弃,而是在等一个更合适的整合时机。与其强行控股陷入治理难题,不如保持弹性合作,在业务协同上先行试水。尤其是在AI驱动供应链优化、即时零售爆发(2025年双11期间同比增长超138%)的新阶段,物流的价值正在从“送得快”转向“配得准”。阿里真正想要的,或许不是一个被全资并购的申通,而是一个能在新消费生态中高效协同的物流节点。
这场“三年又三年”的约定,本质上是一场巨头重构生态的冷静布局。市场分化加剧,“强者恒强”已成定局。对于申通而言,能否借丹鸟转型高端、提升盈利质量,将直接决定它在未来物流格局中的位置。而对于阿里来说,时间仍在它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