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摩根大通以每股均价59.1323港元减持赣锋锂业159.33万股,涉资约9421.56万港元。此次减持后,摩根大通对赣锋锂业的持股比例由7.27%下降至6.91%,好仓持股总数降至3087.79万股。这一动作虽未引发股价剧烈波动,但在当前新能源产业链处于周期底部的背景下,外资机构的持仓变动无疑释放出值得关注的信号。
从公司基本面来看,赣锋锂业正处在一个关键转型期。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46.25亿元,同比增长5.02%;归母净利润2552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份“转正”的成绩单主要得益于非经常性收益——比如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储能电站处置,并非来自核心锂盐业务的回暖。扣非净利润仍亏损0.29亿元,经营现金流净流出4.29亿元,说明主业压力依然不小。
我始终认为,在周期行业里,财务数据的短期改善不等于趋势反转。真正让我对赣锋保持关注的,是它正在构建的“矿产—材料—电芯—回收”全产业链闭环。尤其是在固态电池这条技术路线上,赣锋已经实现电池级硫化锂的量产并稳定供货,这是少数具备该能力的中国企业之一。要知道,硫化物路线被普遍视为全固态电池最具潜力的技术路径,而特斯拉、丰田等头部车企都在押注这一方向。赣锋能成为供应链一环,本身就是竞争力的体现。
另一个看点是内蒙古8万吨磷酸铁锂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叠加与安达科技合资的2万吨产能,未来将形成10万吨/年的磷酸铁锂布局。更关键的是,其控股的蒙金矿业拥有超45万吨Li₂O资源,为下游扩产提供了原料保障。这种向上游延伸、提升自给率的战略,正是应对锂价波动最务实的做法。
不过也要看到风险点。目前股东户数已达37.25万,散户明显增多,筹码趋于分散;同时主力资金持续流出,ETF也出现减持迹象。高盛甚至预测,2026年下半年碳酸锂可能出现10%的过剩,供需再平衡还需时间。
所以在我看来,摩根大通这次小幅减持,未必是对赣锋长期价值的否定,更像是在周期低位进行仓位结构调整。毕竟6.91%的持股比例仍属重要股东范畴。对于投资者而言,现在不是盲目追涨的时候,但可以开始跟踪几个关键节点:一是内蒙古项目的投产进度,二是硫化锂客户认证是否取得突破,三是经营性现金流能否由负转正。
如果这些都能兑现,赣锋或许真有机会从“周期股”蜕变为“成长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