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澳科技2025年港股IPO招股书今日正式失效,这家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第三的企业,其赴港上市进程再度引发市场关注。根据公开信息,晶澳科技于2025年4月28日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6个月内完成更新或推进流程,招股书于10月28日自动失效。中信证券与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尽管如此,失效并不意味着终止,公司仍可后续重新提交材料,继续推进上市计划。
从基本面来看,晶澳科技主营业务聚焦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涵盖硅片、电池、组件的研发生产及光伏电站开发运营,同时布局储能系统和光伏材料设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公司在2024年以12.3%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三位,并自2015年起连续十年稳居全球前四。产品覆盖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额占比超过一半,全球化布局已具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在港股IPO停滞的同时,公司近期在内部治理方面动作频频。2025年10月23日,晶澳科技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修订稿)》,并于近日与云南国际信托签署信托合同,标志着该持股计划正式落地。这一举措被市场解读为稳定核心团队、传递长期发展信心的信号,尤其在当前行业承压背景下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我怎么看这件事?
说实话,看到招股书失效,我第一反应并不是意外,而是“意料之中”。光伏行业这两年太卷了——价格战激烈、产能过剩、利润压缩,头部企业都在过苦日子。晶澳科技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36%,归母净利润更是亏损超25亿元,这种业绩环境下想在港股讲出一个让投资者买账的故事,难度不小。
我觉得,这次失效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时间问题,更可能是战略节奏的调整。也许公司原本希望通过港股融资缓解资金压力,但在当前估值低位和市场情绪偏冷的情况下,贸然上市可能稀释太大,反而不如先稳住基本盘。员工持股计划的落地,恰恰说明管理层正在从内部着手提振士气,为未来资本运作打基础。
另外一点不能忽视:虽然港股IPO卡住了,但晶澳在技术转型和海外市场上的步伐没停。N型TOPCon产能持续扩张,BC、HJT、钙钛矿也有储备,加上东南亚“光储离网”等新模式的探索,这些才是支撑它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总的来说,我不认为这次失效是终点,更像是中场暂停。如果接下来能改善盈利表现、明确港股重启时间表,再配合行业景气度回暖,晶澳依然有机会重新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但现在,它需要的是耐心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