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澳科技刚刚签了份重要合同,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正式落地。
根据公司10月28日公告,晶澳科技已与云南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签署《云南信托-晶澳科技2025年员工持股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合同》,标志着其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这项计划最早在8月22日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并于9月8日获得临时股东大会批准。10月23日,公司还对草案进行了修订,优化了资金来源、管理模式和权益分配等细节,显示出管理层对方案可操作性和长期效果的审慎考量。
这一动作并非孤立事件。在当前光伏行业整体承压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数据显示,晶澳科技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36.01%,归母净利润亏损达25.80亿元,行业寒冬的冲击显而易见。与此同时,股东户数增加、人均流通股减少,部分十大流通股东也在减持,市场情绪并不稳定。在此刻推进员工持股计划,本质上是一次“内稳军心、外释信心”的战略举措。
我一直在关注光伏板块的变化,说实话,像晶澳科技这样的头部企业,在亏损状态下仍坚持推行员工持股,本身就释放出强烈的信号——管理层至少认为,最坏的时候可能正在过去,或者公司已经找到了穿越周期的路径。员工持股将核心团队的利益与公司股价和长期发展深度绑定,不仅能提升凝聚力,也间接向投资者传递了对未来价值的认可。这比任何口头喊话都更有说服力。
但我也清楚,这份信心需要现实支撑。整个光伏行业目前处于深度调整期:组件价格低迷、竞争白热化,多数龙头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70%,现金流压力不小。同行们都在“节流”自救——裁员16%以上、处置非核心资产、控制开支。晶澳科技融资余额5.45亿元,融券余额虽不高,但也反映出市场存在一定分歧。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港股上市进程仍在证监会问询阶段,外部融资渠道尚未打开。
所以在我看来,这次员工持股更像是“自我造血”的开始,而非危机解除的终点。它不能立刻扭转财报上的亏损数字,也无法直接提升组件售价。但它代表了一种姿态:即便在低谷,也要用机制留住人才、凝聚共识。比起通威股份引入战投、协鑫科技定增募资这类“开源”手段,晶澳选择从内部治理入手,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活下去,并等待下一轮产业景气周期的到来。
光伏行业的长期前景我依然看好,国家战略支持、全球能源转型趋势明确。但短期阵痛不可避免。对于晶澳科技而言,这份信托合同签下的不只是一个法律文件,更是一份关于信念的承诺。至于市场是否买账,还得看后续经营改善的实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