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菲光刚刚干了件大事——机器视觉项目正式量产,而且一出手就是和广和通联合打造的ToF+双目感知定位模块,即将批量交付。这不仅是欧菲光三年技术攻坚的成果落地,更意味着它开始真正切入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这些高增长赛道。说白了,欧菲光不再只是那个给手机做摄像头模组的厂商,它正在把自己变成智能机器人的“眼睛”供应商。
全球机器视觉市场早已进入爆发期。2024年规模已达约120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2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5%。中国市场的增速更快,2024年就达到了3500亿元,明年有望冲破4000亿。欧菲光显然看准了这个趋势,从2022年就开始布局割草机用的ToF解决方案,解决户外避障、回充识别等痛点。如今推出的ToF+双目模块,结合了深度感知与AI算法,不仅能精准识别玻璃门、透明水瓶这类传统视觉系统容易漏判的物体,还能在暗光、强逆光环境下稳定输出深度数据,硬同步响应也更快,误差小于1%。这种多传感器融合的能力,正是高端机器人所必需的。
值得一提的是,欧菲光还是目前唯一支持双光源ToF架构量产的企业。这项技术具备低功耗、高精度、远距离探测等优势,已经应用于扫地机、商服机器人等多个场景。这次和广和通的合作,不只是简单的产品叠加,而是硬件与端侧AI模型的深度融合。双方都表达了将技术平移到四足、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明确意图,这意味着欧菲光的机器视觉业务正在从工具型产品向平台级能力跃迁。
说实话,看到这个进展,我是有点意外的。毕竟欧菲光过去几年一直在消化转型阵痛,消费电子业务承压,汽车电子虽有起色但尚未完全兑现利润。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仍是亏损状态,主力资金也在持续净流出,短期压力确实不小。但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这次量产更具战略意义——它证明欧菲光没有躺在过去的技术路径上,而是在用实打实的研发投入,去卡位下一个十年的核心入口。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科技公司不是靠风口吃饭,而是能在行业拐点前完成技术储备。欧菲光在光学、微电子和算法上的积累,现在正通过机器视觉这条主线串联起来,形成跨领域复用的能力。如果后续能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拿下实质性订单,那它的估值逻辑就不再是“消费电子修复”,而是“智能感知平台成长”。
当然,风险也得看清楚:盈利还没转正,新业务放量需要时间,市场竞争也在加剧。但至少现在,欧菲光走出了关键一步——从被动配套转向主动定义技术方案。这一步,值得一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