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以“智领健康未来”为主题的“2025华夏大健康产业发展暨康复服务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下午举办的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企业高管齐聚,共议“推动中医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国际化发展”。
誉衡药业中央市场医学部总监柳丛围绕中医数字化转型核心阻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出海等话题展开分享。他提出,相较于技术本身,人的观念才是中医数字化进程中的关键阻碍,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深层思考。
针对“数字化转型最大阻力是技术还是观念”的提问,柳丛引用“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术”阐述观点,“技术层面是点的问题,是‘术’;思想层面才是‘道’,是根本。”他结合自身经历举例,2000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求学时,学界普遍认为中西医无法结合,但临床实践让他发现,二者虽在理论上难以融合,却能在治疗实践中找到交汇点,而这种交汇的前提,是人的思想认同与理念接纳。
柳丛强调,中医科研应围绕“人用经验”展开,数字化工具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人用经验的现代化转化。他提出两大关键路径:一是建立标准与数据库,通过AI技术将《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古籍中的文言文案例转化为现代真实世界可用的资源,同时整合医院标准化电子处方与病历,为真实世界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借助数字化推动中医普及,如AI辅助中医辨证论断可突破政策限制,让中医技术更直接地触达基层诊所等“第三终端”,中药配方颗粒百亿市场的爆发,正是标准化与数字化推广的成果。
谈及中医出海,柳丛认为核心在于“对接与传播”。对欧美市场,需以科学为基础实现标准对接,用国际通用语言诠释中医价值;对第三世界国家,则可依托中医在创伤治疗、外感病等领域的优势技术进行文化传播。
他特别指出,人才培养是关键瓶颈——既吃透中医理论又能对接西医的复合型人才,需数十年临床积淀才能养成,这也是中医数字化转型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体现。
“中医不是线性逻辑的自然科学,而是源于实践的辩证科学。”柳丛总结,数字化是重要工具,但唯有先打破观念壁垒,实现思想层面的融合与认同,才能让技术真正为中医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