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末,达实智能(002421.SZ)的2025年三季度财报将这家老牌智能物联网企业的经营压力公之于众。
11月初,实控人、董事长刘磅被立案调查的消息,则让这家正值30周年的公司彻底陷入舆论漩涡。
股价跌停、业绩巨亏、战略摇摆的多重困境,勾勒出一幅昔日行业标杆的挣扎图景。
一、双重暴击:财报赤字与掌门被查
2025年10月29日,达实智能披露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7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1.46亿元大幅下滑31.36%;净利润亏损4.1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盈利4936万元同比骤降964.15%,扣非净利润亏损1.61亿元,降幅达576.42%。
短短五天后,11月3日晚间,公司公告称刘磅被颍上县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实施管护,11月4日开盘,公司股价即封死跌停,报2.99元/股,市值缩水至63亿元。
就在被查前一个月,刘磅还以文化捐赠者身份为安徽理工大学的王阳明雕像主持揭幕;两周前,他刚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减持1562.81万股,权益变动比例达0.74%。这种“减持后即被查”的节奏,引发投资者对其"“精准减持"”的广泛质疑,而公司公告中"“经营秩序正常"”的表述,未能平息市场恐慌。
作为达实智能的灵魂人物,62岁的刘磅主导了公司全部发展历程。1995年,这位中南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创立达实智能,2010年带领企业登陆深交所,本人曾担任深圳市三届人大代表,2024年从公司领取税前年薪109.91万元,同时兼任多家关联公司董事长,深度掌控企业运营方向。他的突然被查,让本就脆弱的市场信心雪上加霜。
二、财务透视:数据背后的经营困境
三季度财报中的核心数据,揭示了达实智能系统性的经营危机,营收下滑与利润亏损的双重压力下,公司财务结构持续恶化。
营收端的下滑呈现加速态势。2025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单季度营收分别为4.38亿元、5.53亿元、4.83亿元,其中第三季度营收同比降幅扩大至39.13%,较一季度22.1%的降幅显著加剧。这一趋势反映出公司核心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正在弱化,正如财报所坦承,下游行业需求波动、签约中标不及预期、项目实施滞后共同构成了营收下滑的主因。
盈利能力的崩塌更为触目惊心。前三季度销售净利率降至-28.91%,较上年同期的1.98%大幅下滑1427个百分点;毛利率虽维持在25.51%,但较上年同期的32.59%减少7.08个百分点,显示出公司既面临价格竞争压力,又未能有效控制成本。
费用端的压力同样显著,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占营收比重达29.58%,同比上升44.07个百分点,费用管控失效进一步侵蚀了利润空间。
资金链紧张成为悬顶之剑。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仅9.0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3.93%;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3.88亿元,同比降幅31.17%。值得警惕的是,母公司新增冻结资金5720万元,同时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同比下降63.38%,资金流动性持续承压。尽管公司通过处置资产将资产负债率从年初的63.04%降至59.88%,但24.62亿元的有息负债仍构成沉重负担,有息资产负债率达32.93%。
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更显突出。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15.55亿元,虽较期初下降17.39%,但仍占营收总额的105.6%,远超安全阈值。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9.02亿元,而短期借款达12.3亿元,存在3.28亿元的短期偿债缺口。应收账款15.55亿元中,逾期账款占比达38%,合计5.91亿元,且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
三、战略迷航:PPP豪赌后的转型困局
达实智能的业绩滑坡,本质上是战略路径反复摇摆的必然结果。从早期的智能建筑服务商,到PPP模式的激进追随者,再到如今的"“AI+物联网"”转型者,公司三十年间的战略迭代始终未能形成稳定的核心竞争力。
1995年成立之初,达实智能以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起家,凭借深圳特区的区位优势迅速占领市场。2010年上市后,公司开始拓展节能服务领域,形成"“智能化+节能"”的双轮驱动模式,营收从2010年的3.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4.6亿元,这段时期成为公司发展的黄金期。
真正的战略转向发生在2016年前后。随着PPP模式在国内大规模推广,达实智能果断押注这一领域,重点布局智慧医院等公益类项目,先后承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等三大智慧医院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彼时公司判断,这类项目既能带来稳定现金流,又能扩大市场份额,但忽视了公益类项目回报周期长、依赖政府回款的潜在风险。
2023年成为战略转折的分水岭。当年PPP政策收紧,明确禁止医院等公益属性项目采用该模式,存量项目面临消解压力,达实智能的PPP业务瞬间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
以洪泽区人民医院PPP项目为例,投入运营后连续两年亏损,2023年亏损279万元,2024年亏损扩大至640万元,最终因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被迫终止合作。为剥离这个"“包袱"”,公司以1.65亿元转让洪泽湖达实69.77%股权,以4788万元回收2.05亿元债权,虽合计回流现金2.13亿元,减少负债10.93亿元,但直接导致净利润减少2.84亿元,成为三季度巨亏的主要原因。
PPP业务的溃败倒逼公司再次转型。2025年以来,达实智能提出"“AI+物联网"”的战略目标,专注于以AIoT平台为核心的智慧空间整体解决方案,宣称平台已覆盖10个应用领域、具备300余项核心功能模块,在全国200多个城市有3000多个项目积累。但数据显示,前三季度AIoT平台产品收入仅1935.35万元,虽签约金额同比增长102.9%至3780.6万元,但其规模在总营收中占比不足1.4%,远未形成支撑力。
公司近三年已两次调整核心战略,从"“智能化+节能"”到"“PPP+智慧医院"”,再到"“AI+物联网"”。AIoT领域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资金投入,而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恐怕难以支撑大规模研发。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仅0.87亿元,同比下降18%,在百度智能云、阿里物联网等巨头的挤压下,公司很难形成技术壁垒。
从1995年到2025年,站在30周年的节点上,达实智能面临的不仅是短期的业绩压力,更是长期发展、未来前景的疑虑。达实智能的后续走向,将持续关注。(《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