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刚刚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数据一出,市场目光立马聚焦——前三季度营收657.58亿元,同比增长1.18%;归母净利润93.19亿元,同比大增14.94%。更亮眼的是第三季度:单季净利36.62亿元,同比增长超20%。与此同时,一个微妙信号也浮出水面:高毅资产旗下的“邻山1号远望基金”在三季度小幅减持,持股比例从3.66%降至3.06%。
财报显示,这轮利润增长并非靠营收猛冲,而是实实在在的盈利能力提升。毛利率同比上升0.61个百分点,净利率更是提升了1.89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单季净利率甚至提高了2.86个百分点。背后原因也不难找——期间费用率整体下降0.92个百分点,尤其是财务费用因汇兑收益增加而大幅减少。此外,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136.97亿元,同比暴增426%,说明主业造血能力显著增强。
业务结构上,传统安防主业仍占七成,但机器人(7.5%)、智能家居(6.58%)、汽车电子(5.63%)等创新板块已形成梯队,热成像、智能视觉等技术延伸正在打开新增长曲线。股东层面也有变化:截至9月底,股东户数较年中减少,户均持股市值上升,筹码集中度提高,说明部分资金在逢低吸纳。
高毅减持,是离场还是调仓?
最引发讨论的,还是高毅资产的减持动作。作为曾经长期重仓海康的明星私募,其持股变动向来被看作风向标。从3.66%减到3.06%,虽不算清仓式撤离,但确实在利润高增之际选择了部分落袋为安。
说实话,看到这个操作,我并不觉得意外。一方面,海康今年股价累计上涨11.67%,估值也回到合理区间——当前市盈率(TTM)约24倍,市净率3.86倍,对于一家增速回归稳健的硬件科技公司而言,并不算便宜。另一方面,高毅近年来整体在压缩单一标的仓位,转向更分散的配置策略。这次减持更像是主动调仓,而非彻底看空。
我自己一直认为,海康的价值不在短期爆发,而在长期韧性。它没有追逐风口讲故事,而是扎扎实实把AI、机器视觉这些技术往工业、能源、交通场景里落地。这种转型不会一夜暴富,但胜在可持续。而且,在全球地缘复杂背景下,它的国产替代逻辑依然成立。
所以,我对这次高毅减持的看法很明确:不必过度解读。资本市场永远有人进有人出,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家公司是否还在高效运转、是否还在持续进化。从这份三季报来看,答案依然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