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氟多(SZ002407)$ $亿纬锂能(SZ300014)$
1. 执行摘要
全球储能产业正进入快速增长与商业成熟的关键阶段。受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电网稳定性需求等多重因素推动,储能系统在全球范围内迎来爆发。2025–2030年期间,全球储能装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0–40%,到2030年总装机量有望超过2.5–3TWh。投资逻辑集中于三大方向:技术突破、区域市场红利、产业链成本下降。
2. 市场总览
2024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量约为150GWh,同比增长约70%。预计2025年将达到200–250GWh,2030年累计装机将超过2.5TWh。中国、美国和欧洲构成全球主要市场,合计占比超过75%。其中中国在政策驱动与新能源配比要求下占全球40%以上份额。
细分市场占比来看,电网侧储能约占总新增容量的45%,用户侧储能约占35%,抽水储能约占15%,长时储能约占5%。
3. 细分市场分析
(1)电网侧储能:独立储能项目快速增长,调频、容量市场成为主要收益来源。美国与中国为代表性市场。
(2)用户侧储能:受分布式光伏普及推动,工商业与家庭储能需求爆发。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区经济性显著。
(3)长时储能:以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为代表,适合8小时以上储能需求。
(4)抽水储能:作为传统储能方式,仍是全球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技术,约占总储能容量70%以上。
4. 技术路线与成本趋势
主流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LFP与NCM)、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固态电池及抽水储能。锂电系统成本已由2020年的1500元/kWh降至2025年的约800元/kWh,预计2030年有望进一步降至500元/kWh。钠电与液流储能将在长时储能领域逐步占据更大份额。
5. 政策与商业模式
各国均出台储能激励政策。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对独立储能投资给予税收抵免;欧盟通过REPowerEU计划推动储能发展;中国要求新能源配储比10–20%。储能商业模式从政府补贴逐渐过渡到市场化收益,包括调频、电价套利、容量租赁与虚拟电厂参与。
6. 全球主要参与者与竞争格局
上游环节包括电芯与电化学材料供应商(宁德时代、比亚迪、LG、三星SDI);中游包括系统集成与逆变器制造商(阳光电源、南网储能、Fluence);下游为电力运营与服务商(国网、Tesla Energy、NextEra等)。
7. 投资逻辑与风险提示
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1)技术创新方向(钠电、液流、固态电池);(2)区域增长市场(美国、欧洲、中东、澳大利亚);(3)系统集成与软件调度(虚拟电厂、EMS算法)。
主要风险包括:价格竞争加剧导致利润压缩、系统安全事故风险、政策激励不确定性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
8. 投资建议摘要
短期(1–2年):关注全球储能系统集成与出口型企业,如阳光电源、鹏辉能源、TESLA ENERGY。
中期(3–5年):布局长时储能与钠离子技术赛道的核心玩家。
长期(5年以上):聚焦AI驱动的储能调度平台与虚拟电厂生态企业,具备复合成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