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9 21:40:09 股吧网页版
四维图新CEO程鹏:未来3-5年内一定会出现没有驾驶座的车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K图 002405_0

  10月16日—18日,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京召开。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维图新”)CEO程鹏在“人工智能论坛:AI赋能生态演进——探析技术新变革”主题论坛上发表演讲。

  作为传统图商,四维图新正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如何看待“重地图”和“轻地图”技术路线之争?高精地图最终理想的商业模式会是怎样?如何应对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快速铺开对高精地图覆盖广度、更新频率等带来的挑战?制约L3级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论坛期间,围绕上述一系列问题,程鹏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

  将地图与芯片、硬件等打包销售的商业模式可能更适合中国

  NBD:当前,行业在“重地图”和“轻地图”的技术路线上存在分歧。你如何看待这场路线之争?四维图新作为高精地图的领头羊,是坚定地“把地图做重”,还是也在积极布局“轻地图”方案以适应更广泛的客户需求?

  程鹏:我认为,地图的“轻重”取决于应用场景和自动驾驶的级别,级别越高,对地图精度的依赖程度就越高。

  目前,我们两条路线都有布局,从基础的SD地图(标准地图),到轻地图,再到高精度的HD地图(高精地图)。一些中低阶的辅助驾驶,只需要SD地图加上一些连通性拓扑关系就能实现。而对于L4级别及以上的自动驾驶,以及一些需要超越人类驾驶能力的场景,就必须使用高精度HD地图。不同的应用场景决定了地图的“轻重”程度。

  NBD:高精地图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从“一次性售卖”到“按年服务费”,您认为最终理想的商业模式会是怎样的?是否会走向类似SaaS(软件即服务)的“按使用次数”或“按功能订阅”的模式?

  程鹏:从商家角度看,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客户每天都付费;而客户则希望完全免费。因此,没有绝对的“理想模式”,最终是商业博弈的结果,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好。

  传统SD地图最早是License(技术授权)模式,即按车辆数量一次性收费,后来逐渐演变为按月付费。另外,还有“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比如高德、百度地图对用户免费,但通过打车分成等其他方式盈利。

  不同国家的情况也不同,比如Google地图按调用次数收费,每天调多少次,在这个范围内是一个价格,超过这个范围,又是一个价格。而在中国,由于互联网公司将地图服务免费化,导致地图本身很难直接盈利。因此,我认为将地图与芯片、硬件打包销售,这种“软硬一体”的方式可能更适合中国。

  未来随着高阶辅助驾驶车辆普及,地图更新将更加实时精准

  NBD: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的快速铺开,对高精地图的覆盖广度、更新频率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极致要求。四维图新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目前的产能和成本是否能跟上主机厂“开城打仗”的速度?

  程鹏:这是行业长期面临的难点。很多人喊“无图”正是因为地图更新跟不上城市变化,导致系统置信度下降,频繁要求人工接管,我想这是目前很多车厂喊“无图”的本质原因。

  这个情况该怎么办?我们目前的解决方案是跟车厂共建,让量产车成为“采集车”,即车辆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摄像头和雷达实时反馈道路变化,我们据此动态更新地图。事实上,我们已经具备这种技术能力,但前提是车辆数量要足够多。目前仍处于启动阶段,因为具备传感器的车辆数量还不够多,数据覆盖率仍有限。未来随着高阶辅助驾驶车辆普及,数据量将大幅提升,地图更新也将更加实时和精准。

  NBD:四维图新正从“传统图商”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在您看来,“高精地图”未来会逐渐成为一种可被替代的传感器吗?

  程鹏:地图永远都会在,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它未必再是过去那种“为自动驾驶车辆做轨道”的形态。其实,所谓“无图”并不是完全没有地图,而是不再把高精地图的几何信息当作行驶轨道。我们可以形象地来比喻:2016年、2017年前后的自动驾驶车辆是把地图当轨道,就像火车必须沿着轨道行驶一样,这相当于在地上画了一个无形的轨道,车辆严格依照高精地图预先标定的车道线行驶,变道、进出匝道等操作也须提前按地图规划完成。

  现在的“无图”是指车辆不再依赖地图做轨道,而靠自身传感器的实时感知与足够的算力,配合新的算法模型,实时判断应该执行哪种驾驶动作、走哪条车道。由此衍生出“端到端”“VLA(视觉-语言-动作)”等新概念,系统可即时做出决策。

  NBD:那您觉得在这种背景下,四维图新未来的核心护城河究竟是什么?是数据、算法,还是“数据+算法+芯片”的闭环生态?

  程鹏:我认为关键在于各业务板块的协同。传统Tier1(一级供应商)不懂数据,很难把AI时代的座舱与自动驾驶做好;而纯AI公司,又不懂芯片;我们的团队同时掌握地图、数据、算法与芯片能力,了解每一个板块。

  举例而言,我们可以用20K的算力芯片达到他人40K算力芯片的效果,因为我们有懂芯片的人,通过深度挖掘每1K算力,将硬件潜能发挥到极限。在已量产的项目中,我们利用原本仅用于导航的芯片剩余算力,实现自动泊车功能,为客户省去约1000元硬件成本。对于普遍处于负毛利或低毛利的新势力车企,这种成本节约直接帮助其提升毛利率、跨越生存线,对他们是有贡献的。

  制约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关键因素在于安全和信心

  NBD:有观点认为,L3是一个技术上的“伪命题”或过渡阶段,车企应全力奔向L4。您是否认同?

  程鹏:认为L3是“伪命题”的人,本身才是“伪命题”。技术发展是渐进式的,产品也是逐步迭代的。很多时候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实现一点点进步。做公司、做产品、做研发都是如此,不可能靠一项新技术立刻颠覆一切。L3是一个必经阶段,是技术进步的自然过程。

  NBD:近期,工信部牵头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到“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措辞较为谨慎,您觉得现在制约L3级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的最大瓶颈,主要是技术、成本,还是已经转变为法规或公众接受度?

  程鹏:我认为,制约因素的关键在于能否保障用户安全,以及用户是否对系统有信心。所以,我非常感谢像华为这样的公司,他们提升了用户体验,也增强了用户信心。当然,行业中也有一些企业“拖后腿”,在安全性上打折扣。

  我认为,车企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夸大宣传。比如,将辅助驾驶宣传为“自动驾驶”,这是不负责任的。当然,目前相关部门也在规范,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未来3-5年内一定会出现没有驾驶座的车

  NBD:您曾说“看到的未来将很快照进现实”,您认为未来3-5年内智驾领域会出现哪些颠覆性的体验升级?地图在其中将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程鹏:如果说颠覆性的,这个领域我认为一定会出现没有驾驶座的车,方向盘、刹车踏板都会被取消。未来3-5年内,这样的车辆有望实现量产。虽然短期内不会大规模普及,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比如网约车、物流运输等,将会率先应用。考驾照可能将变得“浪费时间”,因为驾驶本身就是一种重复性劳动,最适合由AI完成。地图在其中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不是很确定。

  当然,这背后需要传感器、算力和算法的全面成熟。比如,有人说人脑算力约等于5000TOPS,而目前英伟达芯片算力已可达1000~2000TOPS。因此,芯片的算力在未来5年内可能将超过人脑,尽管功耗仍然会很高。所以,未来关键在于经济性——当机器人/自动驾驶系统的能耗、成本、效率达到经济性临界点,规模化落地就将实现。

  NBD:飞行汽车这两年也很火,公司在这方面有没有布局?

  程鹏:我认为飞行汽车面临的核心问题与自动驾驶类似,法规和技术并非其大规模落地的最大障碍,经济性和安全性才是关键因素。

  首先,目前电池重量占整车一半,为了运送一个50公斤的人,需要携带几百公斤电池飞上天空,显然不划算。其次,安全性尚未达到商用标准。

  当事故率降至千万分之一的级别时,它就可以形成服务了,哪怕不经济都可以。初期可能在高端市场率先应用;随着技术成熟、成本下降,逐步普及至大众市场。我认为这些都会发生,只不过会有比较长的一个周期,需要解决成本、功耗、安全性等问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