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泰(SZ002402)$ 乐聚智能、和而泰与东方精工三方联合设立合资公司,是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单点突破向全链条整合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和而泰在智能控制领域的"大脑"优势、乐聚智能在机器人本体的"身体"优势以及东方精工具备的精密制造"手脚"优势,三方形成了从核心技术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闭环。我们认为,此次合作有望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平台,对三方而言均具有战略转型意义:
和而泰(持股60%)
从传统智能控制器供应商升级为机器人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有望依托智能控制技术优势,在人形机器人"大脑"领域建立主导地位,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乐聚智能
借助东方精工的规模化制造能力和和而泰的控制技术,突破量产瓶颈,加速实现从研发型企业向产业化龙头的转型。
东方精工$东方精工(SZ002611)$
从传统包装装备制造商转型为高端智能制造服务商,通过机器人产业布局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业务多元化。
核心投资逻辑
技术互补形成全产业链优势
三方协同效应显著,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顺应国家战略方向,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市场空间广阔,预计2025-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CAGR有望超80%
合资公司设立背景与基本情况
1.1 合资公司设立背景
人形机器人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万亿级蓝海市场,正处于从实验室技术突破向产业化应用跨越的关键阶段。2025年,随着AI大模型技术与机器人硬件的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明显加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整合。
在此背景下,乐聚智能、和而泰与东方精工三方基于高度互补的战略布局与资源能力,于2025年9月15日签署协议,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致力于打造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生态。
1.2 合资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
深圳和聚东方具身智能有限公司(名称以工商注册为准)
股权结构:
和而泰持股60%,乐聚智能与东方精工合计持股40%(具体比例未公开披露)
成立时间:
2025年9月15日
业务范围:
聚焦人形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研发与生产,面向工业智造、商业服务、科研教育、家庭服务等多元场景需求,提供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核心业务:
提供覆盖硬件架构、嵌入式固件及上层控制接口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在高可靠计算平台、低成本实时总线接口与大功率驱动模块等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三方业务优势与互补性分析
2024年三方企业关键财务数据对比
2.1 和而泰:智能控制领域的"大脑"提供者
2.1.1 核心业务与技术优势
和而泰作为智能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智能控制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公司主营业务涉及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及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智能化产品等领域智能控制及终端解决方案。
技术优势:
具备对各种控制机理的深刻理解能力、自主实现能力和行业领先能力
2024年,公司累计授权专利超1500项,核心团队拥有15年以上行业经验
已构建"四电一网"技术矩阵,形成了从硬件开发到云端服务的完整技术生态闭环
2.1.2 业务规模与市场地位
业务规模: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96.59亿元,同比增长28.66%
归母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9.91%
控制器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94.48亿元,同比增长30.86%
市场地位:
家电智能控制器领域全球头部客户核心供应商,2024年该业务营收占比约55%
汽车电子领域2024年实现营收8.16亿元,同比增长47.97%
全球智能控制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之一,全球市场份额超过8%
2.2 乐聚智能:机器人本体领域的"身体"构建者
2.2.1 核心业务与技术优势
乐聚智能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和控制系统,掌握从机器人整体结构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到人工智能算法研发等一系列先进技术。
技术优势:
KUAVO人形机器人是国内首款具备跳跃能力、首款实现产业化落地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夸父"在3大场景实现稳定交付突破
已构建行业领先的空心杯电机产品平台,灵巧手驱动模组精度达0.1mm级
2.2.2 业务规模与市场地位
业务规模:
2024年,乐聚智能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至蔚来汽车、北汽越野车、江苏亨通等工业企业,作业效率已经从人工的30%提升到了50%。
市场地位:
2025年1月交付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全球公布交付数量最多
2025年计划将产能提升到200台,未来目标年产300至500台
2025年6月完成D轮融资,获得数亿元人民币投资
2.3 东方精工:精密制造领域的"手脚"生产者
2.3.1 核心业务与技术优势
东方精工作为国内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近30年深耕核心主业,已经形成从核心部件到整机装备的全流程规模化生产能力。
技术优势:
依托标准化生产体系、智能化制造车间及成熟的工艺沉淀,具备强大智能制造实力
技术团队200 人,其中博士占比15%,累计申请机器人相关专利87项
拥有专利491项、软件著作权84项,在高精度加工、智能控制等领域技术深厚
2.3.2 业务规模与市场地位
业务规模: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7.78亿元,同比增长0.68%
归母净利润为5.01亿元,同比增长15.54%
扣归母净利润为5.27亿元,同比增长44.42%
市场地位:
智能包装装备业务市占率国内第一,全球前二
推出国产300马力舷外机,打破国际垄断,国内市占率12%
已构建"硬件 软件 场景"的机器人产业生态链
2.4 三方互补性分析
企业 核心优势 短板 互补性分析
和而泰 智能控制算法、AIoT平台、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规模化生产能力 机器人本体技术、场景应用经验 提供"大脑"控制系统,弥补乐聚在控制技术上的不足,同时借助东方精工的制造能力实现产品落地
乐聚智能 人形机器人本体技术、运动控制算法、场景应用经验 规模化生产能力、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 提供"身体"本体技术,弥补和而泰在机器人本体上的不足,同时借助东方精工的制造能力突破量产瓶颈
东方精工 精密制造能力、规模化生产体系、供应链管理 控制技术、机器人算法、场景应用 提供"手脚"制造能力,弥补乐聚在量产方面的不足,同时借助和而泰的控制技术提升产品性能
技术互补
和而泰的智能控制技术与乐聚智能的机器人本体技术结合,可开发出更先进的人形机器人控制系统;东方精工的精密制造能力可确保产品的高精度和稳定性。
产业链互补
三方合作覆盖了从控制系统、机器人本体到制造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芯片-终端"闭环,降低了外部依赖,提高了产业链安全性。
资源互补
和而泰的客户资源、乐聚的技术积累、东方精工的制造能力相结合,可加速产品商业化进程,降低市场开拓成本。
合资公司战略规划与业务布局
3.1 核心业务规划
合资公司将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领域,面向工业操作、人机协作等核心场景,打造完整的人形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应用方案。
核心业务:
研发与生产人形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
重点攻关高可靠计算平台等关键技术
开发面向多元场景的应用解决方案
产品定位:
高端市场:面向汽车制造、精密电子等高精度要求场景
中端市场:面向商业服务、科研教育等场景
低端市场:面向家庭服务等消费场景
3.2 技术研发方向
控制系统技术:
开发基于AI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
开发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
研发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伺服控制系统
感知与交互技术: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
强化学习优化步态算法
开发自然语言交互系统
系统集成技术:
开发机器人操作系统
构建"云 端"协同架构
开发模块化设计平台
3.3 市场拓展策略
合资公司将采取"场景先行、逐步拓展"的市场策略:
工业场景
聚焦3C、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东方精工的工业客户资源将提供首批应用场景。
商业服务场景
面向展厅讲解、导购、导览等场景,发挥乐聚智能在商业服务领域的经验优势。
科研教育场景
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供教学、研究用机器人产品,同时培养潜在用户群体。
家庭服务场景
开发面向家庭服务的轻量化产品,满足陪伴、护理、简单家务等需求。
3.4 商业模式创新
合资公司将探索多种商业模式:
产品销售模式
直接销售人形机器人控制系统产品,获取一次性收入。
服务订阅模式
提供软件升级、算法优化等增值服务,通过订阅获取持续收入。
RaaS模式
以租赁方式提供服务,按使用时间收费,降低客户初始投入。
解决方案模式
提供"硬件 软件 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获取更高附加值。
合资公司发展前景与影响分析
2025-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增长预测
4.1 对合资公司的影响
技术协同效应
控制系统响应速度提升30%以上,控制精度提高50%以上
产品成本降低20%-30%,提高市场竞争力
新产品推出速度提高50%以上
市场竞争力分析
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与特斯拉Optimus等竞争
成本比国际同类产品低20%-30%,价格竞争力明显
聚焦"控制系统 本体"整体解决方案,差异化优势显著
发展前景预测
短期(1-2年):年出货量5000台以上,营收5-10亿元
中期(3-5年):年出货量2-3万台,营收20-30亿元
长期(5-10年):年出货量10万台以上,营收100亿元以上
4.2 对和而泰的影响
业务结构影响
3-5年内机器人业务占总营收15%-20%,优化业务结构
从传统控制器供应商向高端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地位
财务影响分析
3年内带来10-15亿元年收入,成为新增长引擎
机器人控制系统毛利率30%-35%,高于传统业务
提高研发投入回报率
战略定位转型
从硬件供应商向"硬件 软件 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从跟随者向行业引领者转型
从国内企业向国际企业转型
4.3 对乐聚智能的影响
技术与产品影响
获得更先进的控制技术,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优化产品设计,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开发更多元化产品线,覆盖多应用场景
产业化与商业化突破
产能提升3-5倍,突破量产瓶颈
产品成本降低20%-30%,提高市场竞争力
市场拓展速度提高50%以上
资本市场影响
公司估值短期内提升50%-100%
IPO进程加速,预计2026-2027年实现上市
融资能力增强,为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4.4 对东方精工的影响
业务结构转型
机器人业务成为第三大业务板块,3-5年占总营收15%-20%
从传统装备制造商向高端智能制造服务商转型
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地位
技术能力提升
提升智能控制、机器人算法等领域技术能力
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前沿领域技术创新
财务与战略价值
3年内贡献3-5亿元年利润,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公司市值短期内提升30%-50%
完善机器人产业战略布局,增强长期竞争力
行业环境与发展趋势分析
5.1 政策环境分析
国家层面政策
《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发展目标
国家发改委专项规划明确"机器人 "行动方向
工信部、民政部部署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专项试点
地方层面政策
深圳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
上海建设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
北京培育产业链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
政策红利
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资金支持:专项基金、补贴等
项目扶持:政府示范项目、应用试点
5.2 技术发展趋势
AI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融合
大语言模型与视觉语言模型融合提升理解能力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实现环境动态识别
强化学习优化步态算法提升地形适应能力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
减速器:国产化率从10%提升至45%,成本低30%
六维力传感器:国产化率从19%跃升至57.8%
电机:空心杯电机技术突破,适配人形机器人需求
控制系统智能化升级
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突破
开源生态建设加速,促进技术共享
"云 端"架构普及,实现群体智能
5.3 市场需求分析
工业领域需求
汽车制造:总装、质检、物流等环节需求增长
3C制造:精密装配、检测、包装等潜力巨大
其他制造业:食品、医药、家电等需求释放
服务领域需求
医疗康养:失能失智照护、情感陪护等
商业服务:展厅讲解、导购、导览等
家庭服务:家务助理、陪伴护理等
特殊环境需求
危险环境作业:核电站、化工厂、灾区等
极限环境作业:太空、深海等探索需求
特殊任务执行:安防、救援、军事等
5.4 竞争格局分析
国际竞争格局
特斯拉Optimus:已进入量产阶段,2025年预计产量10万台以上
优必选Walker:全球领先,获2.5亿元采购合同
Figure:获超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390亿美元
国内竞争格局
智元机器人:获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订单超3000万元
宇树科技:开源UnifoLM-WMA-0模型,推动行业进步
多轮科技:计划三年采购不低于2000台人形机器人
合资公司竞争策略
差异化竞争:聚焦"控制系统 本体"整体解决方案
成本优势:通过东方精工制造优势打造价格竞争力
生态合作:与产业链上下游建立广泛合作
风险因素与应对策略
6.1 技术风险分析
技术研发风险
关键技术攻关难度大,技术迭代速度快,多技术融合难度大
应对策略: 建立技术预研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开放创新平台
技术整合风险
三方技术体系整合难度大,技术标准协调困难,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应对策略: 建立统一技术标准,成立专门技术委员会,制定明确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6.2 市场风险分析
市场接受度风险
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低,应用场景开发需要时间,用户要求高
应对策略: 聚焦特定行业打造标杆案例,采取"先试用后购买"策略,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市场竞争风险
国际巨头加速布局,国内企业快速崛起,价格竞争可能加剧
应对策略: 差异化竞争,强化技术优势,构建产业生态
6.3 产业化风险分析
量产能力风险
核心零部件供应不稳定,制造工艺复杂,生产管理经验不足
应对策略: 建立多元化供应链,提前布局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引入先进生产管理系统
成本控制风险
核心零部件成本高,研发投入大,市场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应对策略: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优化产品设计,分阶段投入和开发
6.4 政策风险分析
政策变动风险
产业政策调整,技术标准变化,国际贸易政策变动
应对策略: 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积极参与政策制定,提前布局国内替代供应链
监管风险
安全标准提高,数据安全要求提高,AI伦理和监管政策变化
应对策略: 建立完善质量管控体系,加强数据安全措施,参与行业自律和伦理规范制定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7.1 投资建议
基于对合资公司及三方企业的全面分析,我们给出以下投资建议:
对和而泰的投资建议
投资评级:买入
目标价:基于2025年30倍PE,目标价65-70元 核心逻辑:人形机器人,摩尔线程
业务将成为新增长引擎,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30%
对乐聚智能的投资建议
投资评级:买入(Pre-IPO阶段)
目标估值:基于2026年营收的10倍PS,目标估值150-200亿元
核心逻辑:三方合作加速产业化进程,预计2026年营收同比增长100%以上
对东方精工的投资建议
投资评级:买入
目标价:基于2025年25倍PE,目标价20-25元
核心逻辑:机器人业务带来新利润增长点,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