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入伙”重庆无人机产业!航天彩虹以“倾转旋翼”核心技术作价入股,联手赛力斯、赣锋锂业等资本共同设立注册资本超9亿元的新公司——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市场对低空经济落地前景的想象。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更是国家战略、地方布局与产业链协同共振的结果。
11月21日,航天彩虹发布公告,宣布通过全资子公司彩虹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赛航智行技术有限公司、重庆都梁城工高新科技集团合资成立“重庆赛虹技术有限公司”。新公司注册资本高达9.0141亿元,经营范围涵盖低空物流飞行器、载人飞行器的研发制造,直指当前最热门的低空经济赛道。而航天彩虹的出资方式尤为特殊——不是现金,也不是设备,而是其已全面完成研制的“倾转旋翼”相关技术,估值后将获得约43.64%的股权。这项技术此前属于公司募投项目,已完成样机试制与试验,意味着具备直接产业化的能力。
背后的合作方阵容同样不容小觑。第一大股东重庆赛航拟持股55.46%,其母公司为重庆瑞驰汽车实业,穿透后可见赛力斯、赣锋锂业赫然在列,同时还有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重庆两江新区国资背景的产业基金加持。可以说,这家新公司集合了央企技术、新能源整车制造能力、上游锂电资源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的多重优势。
我注意到,航天彩虹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此举是为了抓住国家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这一点我很认同。过去几年,我国无人机技术尤其是军用级产品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民用转化始终是瓶颈。现在通过合资公司模式,把技术“嫁接”到有场景、有制造能力和资本支持的地方平台,恰恰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更深层次看,这次合作并非偶然。早在今年7月,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就曾会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陈鸣波,双方明确提出要在低空经济、卫星应用等领域深化合作。重庆作为制造业重镇,正试图借力央企技术实现产业升级,而航天科技集团也需要地方应用场景来反哺技术创新。这种双向奔赴,才是项目能落地的关键。
至于后续,航天彩虹计划通过股权转让实现部分收益,但仍将保持不低于34%的持股比例,显示出其长期参与的决心。而重庆都梁作为区级国资平台,未来也可能接手部分股权,进一步体现地方政府对项目的托底意愿。
站在当下,低空经济已被写入国家战略,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航天彩虹这一次走出实验室,牵手产业链各方,或许将成为我国高端无人机商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