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对等关税”引发的全球贸易冲击,成为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而机遇与挑战伴生,蓝帆医疗(002382.SZ)心脑血管事业部近期已对子公司柏盛国际和吉威医疗发出内部信,以过去几年前瞻战略布局及后续市场机遇,为团队注入信心。
作为一家海外收入超八成的出口导向型企业,蓝帆医疗在此轮关税战中并未受到太大波及。究其原因,自2018年首轮贸易冲突以来,公司凭借对国际形势的预判与前瞻战略布局,已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抗风险能力体系,不仅将充分对冲此轮“关税战”及后续贸易冲突对业务经营的负面影响,更有望成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关税风暴”中大有可为的典范。
4月28日晚间,公司同步披露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详细地展示了近年来战略布局思路与成果,更以一季度大幅增长的约7700万元归母净利润,论证了以短期阵痛换长期战略布局的价值。披露次日,公司股价涨停,市场认可度充分体现。
转型升级备战危机,“中德新”三地布局辐射全球
时间回到2018年前,蓝帆医疗仍是一个以PVC手套为主业,七成收入依赖美国市场的低值耗材企业。至2018年,特朗普首个任期内发起贸易战,严重冲击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体系,公司也由此意识到未来更大范围贸易战的可能,未雨绸缪开启了一系列应对战略。
2018年,公司完成对柏盛国际的并购,坚定战略转型升级。由单一低值耗材的“A”产业,升级为高中低值耗材全覆盖的“A+X”战略,在降低出口依赖的同时,开始构建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
战略层面,并购后,公司心脑板块将柏盛国际和NVT的管理总部从海外调整至国内,开始着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面向全球的跨国医疗器械平台,强化研发,在上海搭建研发中心、全球科创总部。
市场层面,公司心脑板块坚定“去美国化”。2018年以前,柏盛国际曾在美国设立了研发、临床、市场中心,斥资数千万美元推动BioFreedom心脏支架在美临床注册,“押宝”美国市场。而洞察到美国市场巨大的风险后,蓝帆医疗坚定投入增长潜力大、风险可控的中国、东南亚、“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加强在欧洲传统优势区域布局,并于2022年完成了从美国市场的战略性撤出。
供应层面,公司优化全球供应链,避免关键原料与技术“卡脖子”,现已基本实现了包括关键药物BA9在内的自主可控。为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公司开启“备份计划”,目前99%的原材料已完成国产供应商验证,仅剩的一两个未完成验证的,也已建立新加坡柏盛国际代采的通路。
制造层面,公司构建起“中德新”三大产地布局,实现以全球资源面向全球。2018年以来,通过并购和持续投入,在心脑血管产品方面公司已形成三大产地布局:德国NVT生产的心脏瓣膜直供海外,新加坡柏盛国际规模化制造支架及球囊供应海外,中国威海吉威医疗二十年来服务本土患者,已具备极强的抗风险能力。更进一步,依托三地生产布局,公司开启了三地互为备份的验证计划,在中国、亚太、欧洲三大区域均搭建起全流程本地化部署,实现对全球非美市场的全区域覆盖。
从战略、销售、供应、制造多层面,公司坚定国际化布局,为心脑业务全球放量铺平道路。公司心脑事业部已覆盖全球超8,000家医院,心脏支架市占率中国第二、全球第四,2024年实现超11亿元收入,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超3.6亿元,同比增长26%,净利润也实现大幅增长。着眼未来,随着SoniCracker冲击波治疗系统等创新产品陆续上市放量,公司在心脑血管领域的布局或加速兑现。
在发挥原有的国内基地供国内、海外基地供海外的模式优势之外,蓝帆医疗也积极探索中国智造出海的时代机遇,培育新增长点。2023年,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徐景和当选第27届全球医疗器械法规协调会(GHWP)主席,标志着中国系统完善的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和卓有成效的监管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高度认可,国产器械可以通过GHWP等平台加快在成员国家的产品注册和市场准入。蓝帆医疗积极把握GHWP等平台给予中国械企的切实助力,旗下多款中国智造器械产品已成功实现海外商业化应用。
风险机遇并存,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加速
这场被联合国秘书长称为“没有赢家”的贸易战,正深刻改变全球医疗器械竞争格局。美国加征关税大幅推高我国低值耗材出口成本的同时,中国对美125%的关税反制,也为国内高端器械国产替代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对于聚焦心脑医疗器械的柏盛国际和吉威医疗而言,深化国产替代大有可为。
年报中公司也指出,将全力以赴发挥本土企业优势,保质保量、最大程度填补进口器械因反制关税产生的供应缺口。据了解,对美关税反制,不仅将导致若干美国巨头的心脏支架、药物球囊等进口器械价格在国内丧失竞争力,也将拉长产品的供货周期,为国产厂家提供了绝佳的替代机遇。
蓝帆医疗指出,目前进口产品在冠脉球囊、OCT及神经/外周介入等领域,市场份额均超过50%。而经过近几年研发积累,这些领域公司已布局一批性能较美国进口产品更优的创新器械。例如全球第一款无聚合物药物涂层冠脉支架BioFreedom®、国内首款莫司类药物涂层球囊BA9药球、用于心血管全钙化病变治疗的SoniCracker冠脉血管内冲击波导管、Allegra®二代经导管介入主动脉瓣膜置换系统等。
除内生研发创新外,公司还通过参股投资延伸进入心室辅助装置(VAD)、血管内断层造影(OCT),以及外周介入、神经介入和微创外科等相关赛道,持续提升公司在中高值耗材领域的综合竞争实力。据悉,截至2024年末,公司投资孵化的神经介入公司已有7款产品获批、外周介入公司已有4款产品获批;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参股投资的外周介入及神经介入领域公司、微创外科领域公司均成功实现融资,商业价值受到市场认可。
不仅如此,随着全球贸易冲突的持续,国内其他医疗器械企业旗下中国制造产品出海可能面对更大的关税壁垒,而公司在中、新、德三地的前瞻式布局将得到充分体现,公司正以三大区域的本地化部署,建立起全球贸易冲突背景下坚实的抗风险能力。
着眼未来,年报中公司也表示,2025年心脑血管事业部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医疗器械的销售网络,并凭借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成为中国市场的国产替代主力军,与医疗专家携手为中国心脑患者做好保驾护航,未来,公司也将继续坚持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遵循“创新、融合、提效、国际化、稳发展”的发展理念,加速成长为一家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跨国医疗器械平台企业。(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