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超”“浙BA”等地方热门赛事带动下,文商旅体融合热潮仍在延续。
公开信息显示,在9月6日举行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即“苏超”)第11轮南京队主场对阵徐州队的比赛中,南京奥体中心涌入60817名观众,据报道,这一数据同时刷新了中国业余赛事及“苏超”新纪录。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作为地方顶流体育赛事的“苏超”,正在为赛事举办地消费市场注入新一轮活力。如在上述的南京队对阵徐州队比赛举办的9月6日,银联商务数据显示,当日南京文旅消费总额7.3亿元,环比增长6.1%。
在热门赛事带动消费热潮的背后,参与其中的龙头企业也引发外界关注。深度参与“苏超”“浙BA”等赛事的组织运营与商务开发的橙狮体育董事长兼CEO穆旸向记者表示:“我们希望能尽快促成跨省、跨地域的相应比赛,这样可能会对整个文商旅体融合和促消费起到进一步的积极作用。”
“明星赛事”激发消费热潮
在浙江、江苏等地,赛事经济正在带动新一轮消费热潮。
“7月6日至9月2日,‘浙BA’共举办赛事280场,累计观赛人数近92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了710万元,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0亿元。”9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
公开信息显示,“浙BA”是浙江全省性群众篮球赛事,赛事覆盖当地11个设区市及90个县(市、区),2025年7月至2026年2月在浙江省内多地举行,而自今年7月以来,该赛事热度持续攀升。
无独有偶,在“浙BA”外,2025年火爆全国的“苏超”,带动消费的能力更受外界关注。
据了解,“苏超”是由江苏省体育局和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于2025年5月至11月主办的赛事,比赛在江苏省13个城市举行,在包括地域文化梗在内诸多因素“催化”下,“苏超”迅速出圈、火爆全网,并引发多地复制“苏超”模式。
记者注意到,除了带动足球热之外,“苏超”还带动了江苏全省的消费热潮。
据报道,江苏省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显示,“苏超”前六轮比赛,江苏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
如在8月16日至17日举行的“苏超”第九轮比赛中,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在赛事现场同步开展的专题调研显示:“‘苏超+’消费模式广受好评,超九成(95.9%)现场观众因观赛带动了门票之外的消费。”该调研强调:“‘苏超’已不仅仅是精彩的足球赛事,更成为撬动城市消费活力的强力引擎。”
记者注意到,尽管“苏超”“浙BA”等地方热门赛事带动了一轮轮消费热潮,但在扩内需促消费的大背景下,体育赛事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仍有巨大空间。
“据美国体育赛事与旅游协会及我们测算,2023年欧美体育赛事经济拉动达128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0.4%—0.5%。”华创证券研报认为,“相比之下,预计2024年我国体育赛事总经济影响约208亿美元,拉动GDP约0.1%。”
赛事经济对消费存在巨大拉动作用,以近年来发力青少年赛事的橙狮体育为例,穆旸就向记者直言:“只要有青少年来,就会有一家几口跟着过来,这种情况下本身也是促消费、文商体融合的体现。”
企业抢滩蓝海赛道
在赛事经济热潮下,国家层面近期出台的规划更引发外界瞩目。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万亿赛道、蓝海市场,体育产业所蕴含的巨大发展空间,正吸引诸多龙头企业入局或加码。
如在上述《意见》发布后,多家上市公司回应投资者关切,千方科技(002373.SZ)方面表示:“公司会持续投入,深化场景应用,与各方伙伴携手共同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康力源(301287.SZ)方面则表示:“将紧扣政策导向与市场机遇。”
除此之外,深度参与“苏超”“浙BA”等赛事组织运营与商务开发的橙狮体育,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公开信息显示,橙狮体育是一家数字技术辅助、“空间+服务”双轮驱动的体育科技公司,旗下核心品牌矩阵包含面向C端的线上服务平台乐动力、连锁智慧场馆乐动力体育中心、健身服务品牌麟狮体育和体育培训品牌振狮体育。相关信息显示,2024—2025财年,该公司经营收入、净利润均录得双位数增长,经调整EBITA较上财年增加86%,营收首次迈入了“月入1亿”俱乐部。
“这并非来自单一业务的突破,而是线下场馆和赛事、线上广告与商城等业务多引擎共同驱动的结果。”穆旸透露,该公司已实现了连续四个财年盈利。“基于过往的业绩结果和对未来经营的预测,公司管理层达成的共识是,2024—2026年三个自然年度的经营目标是满足香港上市的基本条件。”
作为细分赛道龙头企业的橙狮体育,是赛事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相关信息显示,其旗下“乐动力体育中心”目前已在全国自营超过50家场馆,经营面积超过350万平方米,空间类型囊括奥体中心、亚运/大运特级赛馆、全民健身馆、单体馆、体育公园和城市运动中心等。
除了在上海、杭州等地引入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和国际影响力的IP 落地外,穆旸还向记者表示:“我们也会深度配合主要的城市政府来推进文商旅体融合性的赛事,在中间发挥我们重要的角色,比如说‘苏超’‘浙BA’这类由政府牵头大范围推进文商旅体融合的促消费赛事,都有我们相应的身影。”
不过穆旸也强调:“我认为文商旅体融合性的这种大型赛事,仅靠一家企业的力量是非常单薄的,它一定是政府、企业等多元化、多方位力量的整合,才能把这件事情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