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刚刚公布的10月经营数据显示,公司当月速运物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00.91亿元,同比增长13.68%;业务量达到15.24亿票,同比增幅高达26.26%。这一组数据在当前消费环境整体偏弱的背景下显得尤为亮眼。尽管单票收入同比下降9.97%至13.18元,但明显的价格让利换来了更大的件量增长,说明顺丰正在通过更具弹性的定价策略抢占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短期波动。结合前三季度数据来看,顺丰今年前10个月累计营收已超2450亿元,其中仅1-9月就实现营收2252.61亿元,同比增长8.89%,归母净利润达83.08亿元,增速稳定在9%以上。这种“量增价减”但总体收入和利润双升的局面,反映出公司在保障高端服务质量的同时,正有效渗透中端电商件市场,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而我真正关注的是:这份增长是否可持续?从基本面看,答案是肯定的。顺丰早已不是单纯的快递公司,而是以“时间确定性”为核心卖点的综合物流服务商。它的护城河不仅在于覆盖全国的直营网络和超过80架全货机的航空运力,更在于鄂州花湖机场带来的枢纽辐射能力——这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构成了极高的进入壁垒。
我还注意到一个关键转变:资本开支高峰期正在过去。过去十年,顺丰大量投入飞机、自动化分拣中心和科技研发,自由现金流承压。但现在,公司开始强调“健康经营”,分红力度加大,近三年累计派现超153亿元,股东回报意识显著增强。这标志着它正从成长期迈向成熟期,投资逻辑也由“高增长预期”转向“稳定现金流+分红支撑”。
当然,挑战并存。国际业务受海运价格回落影响,10月收入微降0.93%;主力资金虽有小幅净流入,但行业层面已连续三日被减仓。同时,股东户数激增至近27万,筹码趋于分散,短期博弈情绪上升。
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改长期趋势。顺丰在冷链、无人机运输、智能决策模型等领域的布局,正在构筑第二增长曲线。尤其是对嘉里物流的整合,使其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物流伙伴。只要坚持品质与效率的差异化定位,避免重回价格战老路,它的价值就不会被低估。
眼下股价仍在平均成本线下方徘徊,MACD却出现金叉信号,或许正酝酿一次估值修复的机会。我对顺丰的看法始终没变:它卖的从来不只是包裹,而是确定性和信任。而这,在不确定的时代里,恰恰最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