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刚刚交出了一份相当亮眼的9月成绩单。
根据公司最新披露的经营简报,2025年9月,顺丰速运物流业务实现营收208.54亿元,同比增长14.21%;业务量达到15.04亿票,同比大增31.81%。虽然单票收入同比下降13.31%至13.87元,但整体收入的强劲增长表明其市场占有率和综合服务能力正在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公司当月合计营收达270.07亿元,同比增长8.78%,展现出多元业务布局下的稳健增长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发布的韵达股份数据显示,其9月快递服务收入为42.52亿元,同比增长4.14%,业务量21.10亿票,同比增长3.63%,单票收入2.02元。对比来看,顺丰虽在业务量上不及韵达等通达系企业,但其营收规模、单票均价以及增速均显著领先,反映出其在中高端时效件市场的绝对优势依然稳固。
从运营策略看,顺丰的增长并非偶然。在国内市场,公司通过深入陕西等农产品核心产区,构建“县-镇-村”三级寄递网络,结合冷链陆运与航空专线的多式联运模式,有效打通了“陕果出陕”的流通瓶颈。这种定制化、场景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不仅帮助地方产业实现价值释放,也反向推动了顺丰在生鲜等高附加值领域的份额扩张。
国际方面,顺丰航空全货机机队已扩展至90架,航线覆盖亚洲、欧美主要市场,跨境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尽管供应链及国际业务板块因海运价格回落导致整体收入同比下降6.30%,但国际快递和跨境电商物流收入仍实现较快增长,显示出长期布局正逐步兑现成果。
更让我关注的是,MSCI近期将顺丰的ESG评级由“BBB”上调至“A”,使其成为中国首家获此评级的物流企业。在全球资本愈发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这一跃升不仅是对企业治理和社会责任的认可,也将为其海外拓展和融资成本优化带来实质性利好。
在我看来,顺丰当前的增长逻辑已经超越单纯的快递公司范畴——它正在通过网络深度、服务差异化和全球化能力,构建一个以综合物流为核心的生态护城河。尤其是在国内消费升级、产业带出海加速的大趋势下,这种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显得尤为稀缺。
当然,单票收入的下滑仍需警惕,说明市场竞争压力犹存。但总体而言,这份数据背后所体现的战略定力和执行效率,让我对它的长期价值保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