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深圳以“中国硅谷”之姿崛起为全球科创高地,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资本势能,恰好可以为技术产业化提供关键跃迁能量——这种“科技+金融”的耦合,不仅是两地优势的物理叠加,更是国家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关键落子。
2025年5月15日—5月16日,在中共深圳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的指导下,福田区政府、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特别支持下,证券时报社联合香港公司治理公会,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成功举办“潮起香江聚势共赢——深港资本市场融合发展与赴港上市专题研讨会”(简称研讨会)。
这场聚焦新质生产力与国际资本对接的行业盛会,犹如一场精准“把脉”,为深圳乃至全国的企业赴港上市问诊难点、开方破局,更以深港协同创新勾勒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全新范式。
助力全球拓航跑出广阔新天地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拥有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丰富的国际资本资源。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深圳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力,众多企业国际化布局与融资的需求越发强烈。
深圳与香港,一个是科创企业的“孵化器”,一个是国际资本的“聚宝盆”,两地仅隔一条深圳河,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为两地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挥香港—深圳等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合作,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香港资本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交所是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证券交易所之一,是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及中国企业‘出海’,拓宽融资与投资渠道的重要平台。”深圳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委金融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书记王兆超在致辞时表示,促进深港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以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支持深圳企业通过境外市场上市融资,助力企业在全球化发展道路上走得宽、行得远,是今天我们举办港交所上市专题研讨会的意义所在。
近年来,港股市场持续深化上市制度改革,构建起多元包容的投融资生态体系,已然成为内地企业迈向国际舞台的关键跳板与战略支点。“时代浪潮奔涌向前,深港融合正当其时。”证券时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高玉梅在研讨会致辞中表示,通过港股平台,企业可直面全球投资者,以ESG实践重塑品牌价值,以透明化运作赢得国际信任。而对深圳7.6万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的科创企业而言,赴港上市是突破技术封锁的“通行证”:以港交所为跳板,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整合国际研发资源,让“中国智造”站上价值链顶端。
聚焦“急难愁盼”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作为全球重要资本枢纽,港股市场近年来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持续系统性深化上市制度改革,构建起多元包容、与国际接轨的投融资生态体系,不断夯实其作为中国企业链接全球资本的战略支点地位。
在赴港上市热潮的大背景下,深圳企业乃至国内企业该如何借助香港国际资本市场优势实现战略跃升?又如何精准把握港交所政策新规蕴含的时代机遇?
为问需于市场,破解深圳企业赴港上市难题,在本次研讨会召开前,证券时报联合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深圳上市公司协会等发起了聚焦赴港上市全流程的专项调研,调研百家上市公司与拟上市企业,全面梳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过程中的核心诉求与痛点。调研显示,在筹备赴港上市过程中,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对香港证券市场上市规则和监管要求不熟悉、两地会计准则差异导致财务处理复杂,以及上市后流动性不足等。
港交所代表在会上介绍了香港资本市场和上市制度要点,并对港交所最新推出的“科企专线”进行了解读。
作为“先行者”,顺丰控股也为与会企业带来了宝贵的赴港上市经验分享。2024年11月,顺丰控股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快递物流行业首家“A+H”上市企业,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回顾顺丰控股赴港上市的历程,“从国际投资者角度,讲述他们容易理解的、海外可对标的中国投资故事,是顺丰控股在香港上市成功的重要因素。”顺丰控股副总经理、董秘甘玲介绍,当下中国物流企业面临产能出海、品牌出海的结构性发展机遇,而顺丰作为最早布局国际综合物流业务的先行者,已发展成为全球第四大、亚洲最大的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目前中国500强企业已有接近一半使用顺丰的国际快递、国际供应链、跨境电商等服务。顺丰如今已形成了完善的国际产品组合拳,成为助力中国企业出海的“加速器”。
记者了解到,5月16日,本次研讨会还将组织上市企业、拟上市企业走进香港金融市场,参访中银香港,近距离学习港股市场的实践。
全流程专业指导激活国际化“入场券”
一场高效的研讨会,本质是构建“问题输入—智慧碰撞—方案输出—落地验证”的价值闭环。当企业带着困惑而来,通过与监管部门、专业金融机构的深度交互,最终带走的不仅是一份解决方案,更是一套应对港股复杂生态的思维模型。
其中,在赴港上市的复杂“工程”中,中介机构扮演着“制度翻译官”“价值挖掘者”和“风险防火墙 ”的多重角色。他们不仅是连接企业与资本市场的桥梁,更是帮助企业穿越规则迷雾、实现国际化蜕变的核心引擎。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中信建投、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等专业投行、银行、律所、会计所等领域的嘉宾,通过典型案例,多维度、全方位剖析港股上市的最新动态与趋势,帮助企业穿越规则迷雾、实现国际化蜕变。
“赴港上市可以让企业拥有便捷的再融资通道和丰富的全球并购手段。”中信建投国际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陈静解读港股上市的多重利好,她表示,当前,A股和港股的估值仍低于全球主流市场,中国股票在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中地位上升,尤其是港股吸引力持续提升。
另外,“不出海就出局”,捷利交易宝首席行政官万勇在会上分享了企业投资并购和出海红利;打通“国际融资—境内发展”双循环的关键环节,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蒋光明围绕境外上市募资的合规高效回流的各个环节逐一剖析要点;“市值管理不等于股价管理”,证券时报·新财富杂志社评选负责人吴瑶分享了机构视角下的上市公司投关管理与评价等;“赴港上市备案要注意哪些要点?”,天元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李竟弘用一个个案例全流程剖析赴港上市的实操细节;“赴港上市的财务筹备是企业治理能力的国际化升级”,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深圳分所负责合伙人谢枫全链路剖析了港股上市的财务有关问题。此外,在下午的圆桌论坛,香港公司治理公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高伟主持,港股第一家18C规则上市企业晶泰科技CFO谭文康等围绕赴港上市的核心问题及难点,多位嘉宾碰撞智慧火花。
数百家上市企业与拟上市企业高管出席会议,正如某参会企业CEO所言:“在这里,我们对赴港上市的法律规则有了更深的认识,学会了用金融中介机构的逻辑阐述企业的商业故事,通过已有的实践经验提前应对赴港上市挑战——这才是赴港上市的真正‘入场券’。”
当天研讨会下午,证券时报·新财富杂志社港股评选正式启动。该评选旨在全面评价港股市场的中资上市公司,推动港股公司高质量发展,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做大做优做强、提升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