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特前三季度业绩亮眼,新型电池技术接连突破——这家公司正在用实打实的产品和海外布局,证明自己不只是“概念玩家”。
根据天风证券发布的研报,普利特(002324)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7.9亿元,同比增长18.3%;归母净利润达3.2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5.4%;扣非后净利润为3.2亿元,增幅更是达到68.3%。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双双提升,分别达到14.6%和4.7%,显示出公司在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上的持续优化。单看第三季度,营收27亿元,同比增长35.7%,环比增长25.1%;归母净利润1.2亿元,同比飙升80.8%,这些数据背后,是产能释放、订单落地与出海战略的协同发力。
出海+新技术双轮驱动
公司的增长动能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国际化步伐加快,二是新型电池技术实现商业化突破。2025年上半年,子公司海四达电源在马来西亚启动2.5GWh圆柱电池项目建设,标志着公司正式将制造能力延伸至东南亚市场。这一布局不仅能规避潜在贸易壁垒,还能更贴近电动工具、智能家电等核心客户群,提升响应效率和服务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在钠离子电池和半固态电池领域的进展。控股孙公司海四达钠星已获得海外客户不低于1GWh的钠离子电池模块采购订单,应用于住宅储能、工商业备用电源及电信基站等领域,意味着其钠电产品已通过客户认证并进入批量供货阶段。与此同时,公司首批314Ah方形半固态电池已实现批量交付,成为国内首家完成从实验室研发到量产线贯通的企业。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也为后续高能量密度电池路线打下基础。
我的看法:被低估的技术兑现者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份三季报时,第一反应是“市场可能还没意识到普利特的变化”。过去几年,不少电池概念股靠讲故事上涨,但普利特现在交出的成绩单,是实打实的订单、投产和利润增长。尤其是在钠电和半固态这两个未来赛道,它不是参与者,而是领跑者之一。
虽然券商因行业竞争加剧下调了盈利预测,并维持“持有”评级,但我认为,一旦海外市场逐步放量,叠加新型电池订单持续落地,当前估值(对应2025年约30倍PE)并不算高估。特别是在全球储能需求上升、中国电池企业出海加速的大背景下,普利特这种兼具技术和执行力的公司,值得更多关注。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原材料价格波动、行业竞争白热化都是现实挑战。但从目前来看,普利特已经走出了“转型阵痛期”,正站在新一轮成长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