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业绩亮眼,新型电池批量交付引爆增长
普利特(002324)前三季度业绩表现强劲。根据天风证券发布的三季报点评,公司2025年Q1-3实现营业收入67.9亿元,同比增长18.3%;归母净利润达3.2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5.4%;扣非后净利润为3.2亿元,增幅更是达到68.3%。盈利能力持续改善,毛利率提升至14.6%,净利率也上升1.4个百分点至4.7%。单看第三季度,营收和利润增速进一步加快,Q3营收27亿元,同比增长35.7%,环比增长25.1%;归母净利润1.2亿元,同比飙升80.8%。
这一轮增长的背后,是公司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快速突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子公司海四达电源在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2025年上半年,公司控股孙公司海四达钠星已获得海外客户不低于1GWh的钠离子电池模块订单,应用于住宅、工商业储能及电信基站等场景。与此同时,公司首批314Ah方形半固态电池已实现批量交付,成为国内首家完成从实验室研发到量产贯通的企业,在技术路线上走在行业前列。
国际化布局也在同步提速。2025年上半年,海四达启动马来西亚2.5GWh圆柱电池项目建设,标志着公司出海战略进入实质落地阶段。此举不仅有助于贴近海外高端客户,满足电动工具、智能家电等领域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升全球市占率。
我怎么看普利特的这波成长?
说实话,看到普利特这份三季报时,我还是有点意外的——毕竟塑料改性主业早已进入稳定期,但它的新能源转型却跑出了超预期的速度。最让我看重的不是当下的盈利数字,而是技术落地的能力。很多企业都在讲“固态电池”“钠电”,但真正能把产品送进客户产线、实现批量交付的,目前仍是少数。普利特能率先打通半固态电池的量产通道,说明其研发体系和制造能力已经具备一定壁垒。
不过我也注意到券商的谨慎态度。天风证券虽然认可成果,但仍将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下调至5亿、6亿元,并维持“持有”评级,主因是锂电池行业竞争加剧。这个判断我部分认同:当前动力电池领域确实内卷严重,但普利特走的是差异化路线——聚焦小动力、储能细分市场,叠加出海和新技术双轮驱动,反而可能避开头部企业的正面厮杀。
从资金面看,近期主力资金略有流出,股价处于中轨以下,短期承压。但我认为,随着钠电订单逐步放量和半固态电池客户验证推进,未来几个季度仍有业绩释放空间。只要守住12.75元的关键支撑位,中期回调反而是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