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人士表示,自2022年以来,磷酸铁锂材料行业陷入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泥潭,成本与价格矛盾突出,已成为锂电产业链利润承压最为严重的环节。未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大行业“反内卷”力度,遏制低于成本的恶性竞争。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磷酸铁锂凭借其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和成本优势,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之一。我国具备完整的磷酸铁锂供应链,然而在需求高速增长的背后,磷酸铁锂材料行业自2022年以来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其中,产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近470万吨,同比增长约34%,实际产量仅230余万吨,产能利用率约50%;2022年底至2025年8月,磷酸铁锂材料价格从17.3万元/吨跌至3.4万元/吨,跌幅达80.2%。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汤雁表示,即便2025年上半年行业出现回暖,头部企业产能满产、订单排至2026年,预计全年产量将达370万吨,但成本压力仍未根本缓解。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磷酸铁锂材料分会秘书长周波表示,目前磷酸铁锂行业前五大企业基本满产,第五到第十的企业产能利用率接近80%,部分电池企业出现“一吨难求”的局面。但由于过去一段时间磷酸铁锂行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以至企业融资扩产较难,或不能有效支撑明年行业的增量行情。
对此,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出三项行业协同行动倡议。具体而言,一是以成本指数为“度量衡”,重建市场定价逻辑;二是以创新升级为“突破口”,开辟价值增长新赛道;三是以供需平衡为“着力点”,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在研讨会上,周波发布《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并作解读,旨在构建科学可靠的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指数体系,填补了行业成本对标空白。据介绍,该研究以2025年1至9月,湖南裕能、德方纳米、万润新能、常州锂源、友山科技、丰元锂能、安达科技七家头部企业(合计占行业74%市场份额)的经审计数据为核心样本,通过平均法、市场份额加权法、产能规模加权法多维度精准测算,给出明确发展基准。
汤雁表示,需要看到,“反内卷”并非磷酸铁锂材料行业的“独角戏”,而是锂电产业链的共同课题。当前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环节也不同程度面临产能过剩、价格竞争加剧的压力。对此,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将在做好磷酸铁锂材料行业工作的基础上,主动配合国家部委,分领域建立细分产品成本数据库,开展产能供需预警分析,组织跨环节协同座谈会,推动各细分行业形成“成本共知、风险共防、利益共享”的发展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