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好意思,今天我的笔记在东财吧发了多次而无法通过审核,唯有修改成“正规文章”。匆忙中做成“9.45亿元收购500MWp资产”的严重笔误,易引起误解。本意只是东方园林未来任一消息都会推高股价,增强信心。特此澄清:一是9.45亿是定向增发融资额,非资产收购款。二是实际收购433MWp仅花600万,资产价值16亿含负债。1. 9.45亿元的用途。该金额源于10月13日公告的定向增发融资,而非直接用于资产收购。公司以1.35元/股价格向9家投资人发行7亿股,募资总额9.45亿元,用途为“支持主营业务发展”,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项目开发、债务清偿及补充流动资金。这一融资行为与具体资产收购无直接对应关系。2. 500MWp资产的实际收购成本。目前已完成的新能源资产收购为2025年3月以600万元收购赤壁威世达100%股权,其下属项目并网容量433.19MWp。该资产的评估价值为16.75亿元,但因标的公司负债16.55亿元,实际净资产仅2018.88万元。若以收购价格600万元计算,对应每瓦成本约0.014元,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4元/Wp),主要因标的公司处于重整阶段且资产负债率高达98.8%。3. 500MWp的逻辑推导。如将9.45亿元融资与500MWp资产关联,也就是将融资额与资产规模直接挂钩,则易引发误解:一是混淆了融资额与资产估值。9.45亿元是股权融资的现金流入,而非资产收购支出。二是高估了新能源资产的市场价值。当前户用光伏电站交易价格普遍在3.5-4元/Wp,500MWp对应合理估值应为17.5-20亿元,而非25-30亿元。对此事项正确的理解:业务转型的实际进展与估值逻辑。一是新能源资产的注入节奏。东方园林计划通过“股权融资+资产注入”双路径推进业务转型。二是估值模型的合理探讨。若按行业平均PE15-20倍测算,433MWp资产年净利润约1042万元,对应合理估值应为1.56-2.08亿元,与收购价600万有显著差异,反映了资产高负债、项目区域分散(覆盖6省)及运营稳定性风险。未来若注入资产质量提升,如集中式电站,估值逻辑可能重构,但目前仍处于转型初期。 
注:本文是我较为口语化的炒股笔记,在雪 球发布后,在东财无法通过审核而修改成的“标准文章”:
昨天,东方园林收盘价2.52元,总市值151.2亿元。2025年三季报核心数据:营收1.56亿元(同比降77.18%),归母净利润-206.59万元(同比增99.91%),当前市净率(P/B)10.27倍、市销率(P/S)43.27倍。
我自ST东园 重整阶段便将其定为中长线标的,从$供销大集(SZ000564)$ 大集 转战至此,全程跟随摘帽进程并重仓持仓,此前提出“2-3-4元过渡、突破5元实现国资保值增值”的目标。当前偶做波段仅为增厚利润,仍认为对普通散户而言,耐心持有至目标价是更稳妥的选择。
一、客观估值:数据瓶颈致结果差异,暂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我对持仓标的如东方园林、供销大集等均以会计师事务所常用框架做动态估值,核心结合资产基础法、相对估值法(P/B、P/S)、现金流分析,并参考行业数据与公司财务现状。但当前东方园林的估值受限于公开“有效”数据不足,2025年三季报、业绩预告及行业研报等关键信息缺失,导致估值侧重点稍作调整便结果迥异。
1. 有效数据供给不足,支撑条件缺失
一方面 财务数据断层:三季报虽实现净利润大幅减亏,但营收同比降幅达77.18%,且未披露新能源业务营收占比;2024年年报显示全年亏损31.3亿-37.6亿元,营收依赖非主营业务,缺乏可持续经营参照。
另一方面 业务数据滞后:新能源项目虽已并网,但2025年全年资产注入规模、现金流贡献等关键数据未落地,无法支撑现金流折现模型测算。
2. 估值指标显著偏离行业,泡沫化风险显现
当前估值与行业基准差距明显,是“结果差异大”的核心原因:
一方面,市净率(P/B):10.27倍远高于环保行业(2.31倍)、新能源发电行业(2.0倍)平均水平,反映市场对其转型的预期溢价。
另一方面,市销率(P/S):43.27倍较行业中值(6.37倍)高出近6倍,估值泡沫化风险已凸显。
二、重整成效:从“保壳”到“转型”,关键动作落地
1. 如期摘帽:化解债务危机,筑牢转型基础。
东方园林被ST后,通过国资主导的“债转股+信托计划”完成重整,戴帽一年期满顺利摘帽,核心成效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修复财务指标:化解巨额债务,资产负债率从重整前103.79%(资不抵债)降至40%以下,2024年末净资产转正(15.3亿-19.9亿元),满足摘帽核心条件。
二是稳固国资控制权:确保公司由国资主导,降低经营不确定性。
三是搭建转型框架:通过“资本公积转增(6亿元)+债转股+信托剥离”,化解283亿元债务(普通债权人受偿率提升35%,1.8亿元职工债权全额兑付),并剥离历史低效资产,为新能源业务腾挪资源。
2. 转型落地:从“传统环保”到“新能源”的实质突破
摘帽前后,公司已完成新能源业务的核心布局,从规划进入执行阶段:
一是基础准备:管理层换血并突出“新能源板块”优先级,新增“新能源电站投资/开发/建设/运营”为主业,补充风电、光伏、储能等配套业务,具备实际开展资质。
二是项目与资源落地:收购赤壁威世达获得433.19MWp并网光伏项目(年发电收入近2亿元),2025年计划注入近亿元新能源资产;控股股东朝阳国资提供区域资源,国联产投注入项目,海南瑞科提供技术,形成“政策+资本+技术”协同。
三是成本与团队保障:通过精细化选址、智慧运维将度电成本控制在行业中等偏下,管理层完成新能源导向调整。
3. 战略蓝图:聚焦新能源“三大方向”,推进资产证券化
2025年2月,公司借金融机构座谈会明确未来核心战略,聚焦“业务方向+扩张路径+核心亮点”:
核心业务方向:集中式电站运营、分布式能源开发、新能源资源证券化。
扩张路径:“收购并购(快速扩规模)+自主/合作开发(借资本推进)+传统业务协同(风光设备循环利用)”。
最大亮点:推进新能源REITs发行,解决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痛点,释放存量资金撬动增量投资(现有并网电站资产16亿元,已满足REITs“产权清晰、现金流稳定”要求,正推进申报)。
4. 战略初步兑现:并购与协同见效
并购扩规模:600万元收购赤壁威世达快速入账433MWp资产,计划用9.45亿元募资再收购500MWp资产。
业务协同:依托生态修复专利探索“光伏+生态治理”EOD模式,宁城县项目进入复制阶段。
三、“后ST期”:传统评估失效,核心看“重整落地”与“国资逻辑”
我将摘帽后一年定义为“后ST期”,此阶段无完整年报参考,传统财务指标失效,核心矛盾是“业务转型与财务验证的时间差”。
1. 传统评估失效的原因
财务端:2025三季报研发费用同比降98.77%(资源向项目收购倾斜),短期难盈利,需2025年报披露“新能源营收占比、资产周转率”验证基本面。
业务端:当前新能源资产规模仅达计划40%,未形成“开发-运营-证券化”闭环,无法用“营收增速、利润率”衡量价值。
2. 重仓核心逻辑:国资“自控自投”,风险可控
估值失效下,核心跟踪维度是“重整方案落地进展”,而东方园林的关键优势在于国资主导:
股权与资金落地:通过临时股东会审议“预留7亿股份引入投资人”,9家投资人以1.35元/股认购(募资9.45亿元),其中60%为国资背景(中国长城资产、物产中大等),资金明确用于新能源项目。
国资“掌控+赋能”:朝阳国资提供政策与区域资源,国联产投注入资产,但不兜底亏损(更多是风险缓释而非收益保障)。
风险提示:累计3.17亿元诉讼纠纷(占净资产20.61%),部分2024年11月后新增案件或影响利润,国资背景未完全消除合规风险。
四、股价表现:短期看情绪,长期看年报与转型验证
我常说“股价=基本估值+炒作水分”,当前东方园林的股价需结合“成本锚定+关键节点”判断:
1. 股价逻辑:安全垫存在,溢价待验证
合理区间:摘帽后一年股价在2元区间合理,因缺乏财务数据支撑溢价,短期需按K线形态操作。
成本锚定:产业投资人成本1.35元/股、财务投资人1元/股,当前股价已形成安全垫,资金落地后抛压减弱,中枢有望稳在2.5-3.0元。
溢价构成:当前2.52元股价=转型预期溢价+国资信用溢价-估值偏离风险折价(预期溢价看项目落地,信用溢价看诉讼化解)。
2. 关键节点:年报与项目进度定方向
短期(2025年报前后):若9.45亿元募资项目收购按规划目标推进,股价或突破3元;若进度滞后,或向产业投资人成本线回落(可逢低加仓)。
长期(2-3年):若新能源营收占比超40%(约3.5亿元)、REITs发行落地,可参考绿电行业15-20倍PE估值,对应合理股价5.0-6.0元;否则高估值将面临回调压力。
#投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