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北京9月13日电 9月11日—12日,以“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在京召开。有企业表示,当前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在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领域正面临一些新变化,大法务架构中的知识产权职能已开始与数据合规职能融合。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开幕式上表示,当今时代已进入“万物皆互联、无处不计算”的数字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数字时代催生知识产权制度变革。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健全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同时依托数字技术推动知识产权治理效能提升。
在“变局时代企业知识产权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企业圆桌对话中,多家企业围绕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如何应对新周期进行探讨。
洋河股份法务部部长孙艳艳认为,企业法务部门应当做好“翻译官”,把当前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以及程序性要求,准确传达给业务部门,使他们在提出知识产权需求或提交申请时,能更贴合实际要求。同时,也要把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翻译”给政策制定者或代理机构,以期推动问题的解决。
金山云知识产权与数据合规高级总监杨淼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给知识产权领域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大法务架构中的知识产权部门已开始与数据合规部门融合。像快手、百度等企业,知识产权部门已同步承担数据合规职责。在此基础上,数据合规与知识产权进一步交汇,衍生出“数据知识产权”的探索与登记工作,形成大融合格局。“未来,数据与知识产权均具备无形资产的特征,它们可能会交融,我认为这是一个趋势。”
杨淼认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带来的风险已不局限于法律风险,还涉及知识产权使用的风险、合规风险及后续整体规划。例如,过去企业对开源代码的管理相对宽松,或者是“轻管理”。而在新的数据环境下,必须对开源代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因此,知识产权部门的职责范围已发生实质性拓宽。客观而言,从业人员应当主动接触并掌握这些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