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迅科技定增迈出关键一步
今早看到光迅科技公告定向增发获深交所受理的消息,让我想起三年前参与过的一场光模块产业调研。这次定增虽然只是流程性进展,但放在当前行业背景下,或许能读出些不一样的信号。
从审批流程看企业战略节奏
深交所受理意味着光迅的融资方案通过了形式审查,接下来要面对实质审核。参考补充材料里9月的定增预案,35亿募资中24.8亿要投向高速光模块产能,这个时点推进扩产,显然是冲着AI算力需求爆发下的800G/1.6T产品升级窗口期。
有意思的是,对比10月底公告里提到的"中国信科集团认购10%-38%股份",能看出大股东对光迅技术路线的背书。要知道在今年分析师会议上,管理层曾透露硅光模块良率已达95%,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大股东敢在行业技术迭代期大手笔增持。
行业格局的微妙变化
翻看近期同行动向我们不难发现,光迅这次定增恰逢全球光模块行业重新洗牌。补充材料中提到该公司800G产品已进入谷歌、亚马逊供应链,而1.6T模块也完成验证,这说明在高端市场已经撕开一道口子。不过要注意的是,其Q3海外收入占比突然跃升至40%,这个数字相比上半年的25%可谓跳跃式增长,可能意味着北美云厂商的订单开始放量。
但风险提示部分提到的"技术代差"仍需警惕。虽然公司25G以下芯片自给率不错,但100G以上仍依赖进口,这在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确实存在供应链隐患。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抱怨"年年定增",其实也反映了市场对资金使用效率的担忧。
投资者该关注什么?
眼下光迅的定增就像场"闯关游戏":技术层面要突破1.6T量产,资金层面要等证监会注册,市场层面要应对北美需求波动。作为普通投资者,与其纠结短期股价波动,不如关注两个实质性节点:一是后续审核反馈意见中透露的监管态度,二是定增价格与市场价的折溢价情况。
还记得2019年那轮定增后,光迅股价沉寂了近两年才迎来主升浪。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产能爬坡的规律总有相似之处。眼下这个节点,或许更适合用望远镜而非显微镜来观察。当然,市场有风险,决策还需各位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