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公司的市值管理制度沦为摆设,其股价下跌、投资者信心流失便不再是偶然。
文/本报评论员
近日,华昌化工(002274)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46.56万元,同比下降高达101.60%;营业收入也下降22.1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更是暴跌109.37%。
与此同时,公司在今年7月高调发布的《市值管理制度》却言之凿凿地承诺要“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增强投资者回报”。
制度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不禁让人质疑:华昌化工的市值管理究竟是在切实执行,还是仅仅停留在纸面?
---
01 制度详实,形同虚设
在华昌化工近7000字的《市值管理制度》中,公司对市值管理的定义、原则、机构职责和具体方式进行了详尽规定。
制度声称,市值管理是“以提高公司质量为基础,为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能力而实施的战略管理行为”。
文件还明确规定了市值管理的五大基本原则:系统性、科学性、合规性、常态性和市场性原则。
然而,制度的完善程度与其执行效果形成了尖锐对比。华昌化工的市值管理在实践中明显缺乏系统性思考和常态化执行,更像是一种应对监管的形式主义。
公司制度中承诺:“应当聚焦主业,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但2025年三季报的数据却显示,公司主营产品的毛利率大幅下滑,其中纯碱和精甲醇的毛利率甚至为负值。
这种制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反映出公司管理层对市值管理的真实态度——说得好听,做得难看。
02 业绩滑坡,预警失灵
华昌化工的《市值管理制度》专门设置了“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措施”章节,规定当公司市值相关指标触发预警阈值时,证券事务部门应当分析原因并向董事会报告。
制度还明确界定了股价短期连续或大幅下跌的具体情形。
然而,面对公司业绩的显著下滑和市场的消极反应,华昌化工的预警机制似乎完全失灵。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24.03%,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7.58%。到第三季度,业绩进一步恶化,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38.99万元,同比下降124.59%。
在如此明显的业绩预警信号面前,公司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扭转局面,其承诺的“积极维护公司市场价值”成为一纸空文。
03 价值创造,根基动摇
市值管理的根本在于价值创造,脱离业绩支撑的一切手段皆为无源之水。
华昌化工在制度中也承认:“公司质量是公司投资价值的基础和市值管理的重要抓手”。
然而,公司的基本面正在持续恶化。从盈利能力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毛利率为6.56%,同比下降66.03%;净利率为0.21%,同比下降97.97%。
这些数据表明,华昌化工在价值创造这个市值管理的基础环节已经严重失守。
公司解释业绩下滑的原因是“产品价格下滑”以及“周期性检修时间较长”,但在同样行业环境下,为何同行企业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业绩?这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产品结构调整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04 管理缺失,责任落空
华昌化工的《市值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董事会、董事长、董事会秘书等在市值管理中的职责。
制度强调:“公司董事会是市值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董事长是“市值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然而,从公司实际的市值管理表现看,这些责任规定显然没有得到认真落实。
在股价和业绩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层未能有效履行其承诺的职责,既没有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有效传递公司价值,也没有采取切实措施提振市场信心。
对比央企在市值管理方面的积极作为,华昌化工的责任缺失更加明显。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60家央企披露控股股东增持或回购计划,而华昌化工在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方面的行动明显不足。
---
市值管理不是装饰品,而是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责任。新“国九条”明确要求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正是看到了市值管理对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华昌化工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普遍问题:不少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仍停留在“纸面作业”阶段,缺乏切实执行和系统推进。
市值管理包括对内做好“管”,对外做好“理”。华昌化工既未管好经营基本面,也未理清投资者关系,最终导致公司价值与市场表现双双受挫。
面对制度与现实的巨大鸿沟,华昌化工是时候进行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实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