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向了未来几年中国的科技应用方向。
文件提出,要大力推动大数据、物联网、脑机接口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集成应用。简单说,就是要让这些前沿技术在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创新的医疗应用场景,比如更智能的健康咨询、更精准的问诊指引、更高效的辅助诊断,以及更便捷的远程医疗和用药审核。
除了医疗,文件还提到了服务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终端服务系统、在线家庭医生药师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科技助残、家政服务、托育照护、康复医疗和健康服务等领域。
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相关企业指明了方向,医疗机器人领域已形成“手术、康复、护理”三大核心赛道,以下是相关概念股及核心逻辑:
手术机器人:
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已进入国内超100家医疗机构,累计完成超2万例手术,技术成熟度高。
微创机器人: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全球商业化装机超60台,2025年上半年海外订单18台,国际化布局领先。
精锋医疗:多孔、单孔手术机器人均获欧盟CE认证,在中东欧、拉美市场表现亮眼,商业化速度快。
康复机器人:
伟思医疗:国内唯一通过FDA认证的下肢步行外骨骼制造商,产品进入18省医保目录,覆盖3000余家医疗机构。
麦澜德:软体手功能康复机器人与脑机接口技术结合,已在临床验证并实际应用,技术前沿性突出。
翔宇医疗:国内首个实现“意念驱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外骨骼,脑电信号识别准确率95%,创新能力强。
护理机器人:
欧圣电气:第五代智能护理机器人市占率35%,获欧盟CE认证,商业化成熟度高。
埃斯顿:移位机器人可替代3名护工,日本大坂10亿元订单落地,市场需求明确。
产业链上游:
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国产龙头,外骨骼关节驱动市占率35%,产品寿命超2万小时,国产替代核心标的。
汉威科技:柔性传感器力觉感知精度达0.1N,适配医疗外骨骼人机交互,医疗领域营收增长92%。
2025年中国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16.8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手术机器人领域,国产企业正加速替代进口,海外市场表现尤为亮眼,2025年上半年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超43台,超过达芬奇同期国内装机量。
建议关注技术成熟度高、商业化进展快、政策支持明确的标的,同时注意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带来的价格压力和研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