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电机刚刚扔出一个重磅消息:2024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第一个行权期条件正式成就,923名中层及核心骨干员工即将迎来“收获时刻”。根据公告,这批激励对象合计可行使股票期权633.46万份,占整个激励计划授予总量的29.86%,行权价格为4.32元/份。与此同时,公司同日也宣布了股票增值权激励计划首个行权期的可行权名单,47名境外核心人员合计可行使86.32万份增值权。两项激励并行推进,释放出强烈的组织活力信号。
从流程上看,这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24年8月,公司就已启动相关股权激励草案的审议,并于当年11月1日完成期权与增值权的授予登记。如今等待期满一年,第一个行权窗口如期开启。值得注意的是,在初始授予的972名期权激励对象中,有48人因离职等原因被剔除;而在增值权计划中,也有1人因离职失去资格。这说明考核机制在真实落地——不是“普惠制”,而是“能者得之”。
更关键的是业绩门槛的达成。公告明确指出,公司2024年剔除并购影响后的营业收入相比2021-2023年三年均值增长超12.5%,净利润增幅更是高达124.29%,远超50%的考核目标。这意味着激励兑现不仅合规,而且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经营跃升之上。尤其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这样的增长更具含金量。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多说几句。作为长期关注制造业企业的观察者,我认为大洋电机这一轮激励设计很有章法。首先,激励对象清一色为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董监高并未参与,真正做到了向一线倾斜;其次,境内用股票期权,境外用股票增值权,体现了对全球化人才结构的精准适配;最后,业绩考核既看营收又看利润,避免了单一指标带来的短期行为。
再结合市场表现来看,公司股价近期维持在12.3元左右,相较4.32元的行权价已有显著溢价,意味着这次激励对员工而言具备真实价值感。而总股本仅因此次行权增加约0.26%,稀释压力极小。可以说,这是一次成本可控、导向清晰、执行严谨的激励实践。
在我看来,一家制造型企业能否走远,不只看技术或产能,更看是否构建了“让奋斗者分享成果”的机制。大洋电机这两项激励的同步推进,或许不会立刻改变资本市场的情绪,但它悄悄加固了企业最根本的动力系统——人的积极性。这才是比财报数字更值得留意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