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智能穿戴相关产品总量达18.1万种,涉及企业0.6万家,较2020年9月底,智能穿戴产品品种数量增长91.4%,年均增长13.9%,市场呈现稳步快速增长态势。
具体来看,智能手表品种数已达2.9万种,年均增长46.8%;智能眼镜0.2万种,年均增长23.5%;智能耳机12.2万种,年均增长14.0%;智能手环2.8万种,年均增长1.2%。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产品的品种数增速显著高于智能穿戴行业平均水平。
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消费电子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并推动智能穿戴产品领域创新持续活跃。未来有望催生出更丰富的新型智能穿戴产品形态及使用场景。”
从地区来看,截至2025年9月份,使用商品条码的智能穿戴产品品种总量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为:广东省(15.84万种)、北京市(0.65万种)、浙江省(0.32万种)、上海市(0.31万种)、福建省(0.28万种)。
“广东智能穿戴产业的活跃,得益于其深厚且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区域内集聚了芯片、光学显示、传感器、电池等关键环节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了高效的协同制造网络。这种集群优势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短时间内完成产品从设计到量产的转化。”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证券日报》记者在深圳华强北市场调研时看到,品类丰富的智能穿戴产品成为该市场的亮点之一,吸引了全球各地的采购商。“华强北市场不仅智能穿戴产品的配件和整机品类齐全,还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到制造营销的完整链路。全球各地客户带着需求来华强北,都能得到快速响应,甚至可以实现当日设计、次日量产、一周‘出海’。”华强北市场内的经销商刘志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智能穿戴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A股上市公司各展所长,积极创新,牢牢把握住市场机遇。例如,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在声学、光学、微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均具有较强的创新优势,公司生产的微型扬声器、扬声器模组、无线充电器件、天线、光学器件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无线耳机、智能眼镜及其他智能可穿戴产品之中。
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眼镜等智能穿戴产业领域深耕多年,公司专注于核心组件和技术,可为客户提供结构件、功能件、充电产品及整机组装等服务。
深圳市豪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的研发与产品制造,公司在智能穿戴领域已形成完善布局,产品覆盖智能眼镜等多类终端,并与众多头部品牌客户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企业人才工作委员会委员汪张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穿戴既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关键入口,也是关键载体,市场潜力巨大。”
北京智帆海岸营销顾问有限责任公司首席顾问梁振鹏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智能穿戴产业已在智能手环、健康监测等领域展现出领跑态势,这得益于国内企业积极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提升。未来,企业可从核心技术研发、深化跨行业融合、提升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继续努力,以把握智能穿戴产业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