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友控股拟在2026至2030年间向盛新锂能采购22.14万吨锂盐,按当前市场价格估算,交易金额或将超过200亿元。这一动作不仅刷新了业内对上游资源锁定的认知,也揭示出动力电池产业链正加速重构——从价格博弈转向长期绑定。
根据盛新锂能11月18日晚间的公告,公司与华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友控股”)拟签署《2026—2030年合作框架协议》,约定未来五年内由华友控股方面采购锂盐产品总量达22.14万吨。具体年度采购量将通过后续子订单进一步明确。与此同时,华友控股还将参与盛新锂能的定向增发,成为持股5%以上的股东,双方由此建立起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
这笔交易背后,是碳酸锂价格年内反弹超60%的现实压力。截至11月中旬,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接近9万元/吨,而市场对未来一年供需格局的判断普遍趋于紧张。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公开预测,2026年全球碳酸锂需求或达190万吨,若增速突破预期,供应难以匹配,价格存在冲击15万甚至20万元/吨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下游企业提前锁定原料已成必然选择。
更值得玩味的是合作结构本身。华友控股并非终端电池厂商,而是上市公司华友钴业主导的控股股东,其核心业务聚焦于正极材料生产。此次布局,实则是为整个“华友系”构筑稳定的锂资源通道。而盛新锂能近年来凭借印尼6万吨锂盐项目的投产,生产成本较国内低约20%,且矿端自给率已达50%,正是优质且具备成本优势的合作对象。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了。在我看来,这次合作本质上是一场基于全球化产能布局和供应链安全的双向奔赴。华友钴业正在贵州、宜昌、印尼、摩洛哥多地推进磷酸铁锂项目,2026年将是多个海外基地集中释放的关键节点。没有稳定、低成本的锂盐供应,这些扩张计划就可能面临原材料掣肘。而盛新锂能也需要像华友这样的大客户来支撑其海外产能消化,尤其是在锂价波动加剧的当下。
更重要的是,这种“股权+长单”的模式正在成为行业新范式。比亚迪早已持有盛新锂能5%以上股份,如今中创新航和华友控股也相继进入,说明头部企业不再满足于短期竞价采购,而是用资本纽带保障资源安全。这种趋势一旦固化,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
当然,风险也不容忽视。盛新锂能目前仍背负较大短期债务压力,流动比率偏低;而华友钴业的海外扩张同样面临地缘审批和运营落地的不确定性。但如果他们真能把技术、资源和资本三者打通,未来的全球磷酸铁锂格局里,一定会有更强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