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国家大战略:科大讯飞的后市逻辑与增长底气
当“人工智能+”被写入发展规划,3.6万亿元研发投入涌向AI赛道,作为深度参与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国家队”企业,科大讯飞的后市走向正与国家大战略同频共振。从技术突破到业绩释放,这家企业正在政策红利的沃土上,走出一条“技术顶天、应用立地”的成长路径。
战略契合度:政策风口下的天然优势
国家层面对AI产业的布局为科大讯飞铺就了核心发展赛道。2025年8月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明确六大重点领域,而科大讯飞的核心业务几乎全面覆盖——智慧教育已服务1亿学生,智慧医疗接入3000家医院,智慧城市落地20余省份,每一项布局都精准踩中政策扶持的核心方向。更关键的是,在“新质生产力”与“自主可控”的政策导向下,公司在国产算力领域稳居业界第一梯队,其飞星二号算力平台实现了不依赖国外芯片的顶尖大模型训练能力,这种技术自主性正是国家战略所倡导的核心竞争力。
股权结构上,中国移动作为第一大股东、中科大资产公司持股加持的背景,更让其在承接政企订单、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时具备天然优势,央国企中标金额与数量长期位居行业第一便是直接佐证。
业绩验证:盈利拐点下的价值重估
政策红利的兑现最终要落到业绩上,而科大讯飞2025年三季度的财报正是最好的“成绩单”。单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激增202%,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77% ,这一超出市场预期的表现,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业绩释放期。背后是双重逻辑的支撑:一方面,教育、医疗等刚需场景的AI渗透率加速提升,带动B/G端解决方案收入稳步增长;另一方面,C端硬件持续放量,AI学习机2024年销量已突破百万台,办公本、翻译机等产品凭借98%的语音转写准确率等核心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机构的态度更能说明问题。近六个月已有20家机构发布研报,其中10家给出“买入”评级,预测2025年净利润均值达8.75亿元,同比增幅超56% 。中金、平安证券等头部机构分别给予“跑赢行业”“推荐”评级,目标价区间覆盖59元至66.75元,与当前股价相比存在显著上行空间 。
潜在风险:增长路上的“绊脚石”
不过,后市并非毫无悬念。短期来看,公司前三季度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扣非净利润全年转正压力较大,同时短期借款同比激增502%至18.65亿元,资金压力尚未完全缓解。研发投入的持续性也构成考验——18.8%的研发费用率既是技术领先的保障,也对盈利端形成一定压制,而AI赛道“不砸钱就落后”的竞争特性又让研发投入难以缩减。
行业竞争同样不容忽视。百度在通用大模型、华为在算力硬件领域的优势明显,国际巨头的技术迭代也持续带来压力,若不能将国产算力与垂直场景优势转化为持续订单,领先地位可能被撼动。
后市展望:政策与业绩的双重驱动
中长期来看,科大讯飞的增长逻辑仍被政策与产业趋势双重锁定。“人工智能+”行动的全面推进将打开千行百业的需求空间,而公司星火大模型4.0 Turbo版已实现对GPT-4 Turbo的超越,130个语种的多语言能力更适配“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出海需求。当前24亿元募资加码算力平台、8亿元投入教育大模型的布局,以及百万级开发者构建的生态体系,都为后续增长储备了充足动能。
对于投资者而言,短期可关注四季度政企订单落地节奏与海外业务增速,中长期则需跟踪核心技术转化效率与盈利持续性。在国家AI战略的长期护航下,这家“国产化标杆”企业的后市价值值得期待。